丛唐纳雀
英文名:Common Chlorospingus
学名:Chlorospingus flavopectus
【简介】
丛唐纳雀(Chlorospingus flavopectus),中文又名Common Chlorospingus,属于雀形目雀鹀科,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高山区,自墨西哥西南部至阿根廷西北部。其最显著的特征包括上体呈橄榄色,头部从灰白至褐色,肩部有明显的眼后白色斑块,喉部及下体黄色逐渐过渡到白色腹部。
【外形特征】
丛唐纳雀体长约13.5厘米,平均体重为20克。头部颜色多变,有灰、褐等多种颜色,眼周有显著的白色斑块。上体橄榄绿色,下体则为由淡黄色逐渐变白的腹部。不同于成鸟,幼鸟的颜色更深,橄榄上体更显棕色,下体色调更暗,尤其是眼后斑块呈淡色。不同亚种之间在头、喉及胸部的颜色、斑纹和眼部标记上有着显著差异。
【鸣叫特征】
丛唐纳雀发出尖锐的“tseeet”或“chit”声,各种叫声丰富,各地种群的歌曲也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
其栖息地多选择海拔400至2300米的云雾森林,偏好茂密的下层植被和灌木空地。以小群体活动,常与其他鸟种混群觅食。主要食物包括昆虫、蜘蛛、果实及花蜜。活动范围遍及树冠至地面,偶尔也会下地觅食。
【繁殖习性】
丛唐纳雀繁殖季节为4月至6月。巢址设于树上或地面,巢料由苔藓、草、树叶和细根构成,内部则加入细腻的纤维。每次繁殖产2至3枚卵,偶有仅1枚的情况,卵壳呈现淡白色,带有棕色、肉桂色和红色斑点。雌鸟负责孵卵,孵化期大约14天,双亲共同喂养雏鸟,幼鸟期13至14天。
【外型辨识】
丛唐纳雀与乌顶丛唐纳雀比较,其头部更黑,白色眉纹更显眼,而眼后斑块不明显。
【保护状况】
丛唐纳雀的生存状态被IUCN评估为无危(LC)。环境威胁方面,主要来自栖息地丧失问题,但其强适应能力令其能在次生灌木林和狭窄的森林走廊中生存。
【地理分布】
丛唐纳雀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至阿根廷西北部,常见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特定海拔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