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 黑浮鸥
黑浮鸥

黑浮鸥

英文名:Black Tern

学名:Chlidonias niger

【简介】
黑浮鸥的学名为Chlidonias niger,属鸻形目鸥科浮鸥属。该种鸟类首次描述于1758年,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在其著作《自然系统》中定义,并命名为Sterna nigra。之后被列入浮鸥属(Chlidonias),由法国博物学家康斯坦丁·萨米埃尔·拉菲内克在1822年引入。其种名“niger”来自拉丁语,意为“闪亮的黑色”。

【外形特征】
黑浮鸥体型较小,体长23-28厘米,重约62克。繁殖季节时,头部、颈部与胸部呈现黑色,背部和腹部核心区域为石板灰色,喙与腿均为黑色。非繁殖季节时,上体较暗的石板灰色,下体白色,头部白色,有明显的更深色耳斑和眼后黑色斑块,胸前特征性暗斑尤为显著。

【生活习性】
黑浮鸥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沼泽地带,尤其偏好水生植物覆盖的内陆浅水湖泊。它们在飞行时轻快而敏捷,常在水面低空执行掠食或捕食活动,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岸边昆虫和小鱼为食。

【鸣叫特征】
黑浮鸥发出高音的“kik”叫声,群飞时尤为响亮。

【繁殖习性】
黑浮鸥每年5至7月在湖泊中的芦苇叶和草茎构成浮巢上产卵。每窝通常产3枚卵(2至4枚不等),孵化期约14至17天。雌雄共同孵化照料,直到幼鸟出壳。

【外型辨识】
与白翅和须浮鸥相比,黑浮鸥在体型更小、颜色更暗、白色臀部更为明显,特别是胸前独特的暗斑为识别特征。

【保护状况】
黑浮鸥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无危物种(LC)。在中国,它被认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黑浮鸥分布广泛,繁殖于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加拿大和美国北部,以及欧洲和亚洲的淡水湿地如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每年冬季,旧大陆的黑浮鸥迁徙至非洲,而北美的黑浮鸥则会迁往南美洲北部沿海。

【物种区别】
目前认可两个亚种:指名亚种Chlidonias niger nigra和北美亚种Chlidonias niger surnamensis。这两个亚种在繁殖栖息地的表现有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