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

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

【简介】
白翅浮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又称白翅黑燕鸥,隶属鸻形目鸥科浮鸥属。主要栖息于淡水湖泊和河流等环境的小型水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非洲部分地区,在繁殖季节时展现出鲜明的黑白对比羽毛,而在非繁殖季节则呈现灰白相间的外观。

【外形特征】
成年白翅浮鸥在繁殖期间最为显眼,头顶至肩部及腹部为黑色,与亮白色的腿部、臀部和尾巴形成鲜明对比。翅膀主要为白色,内侧颜色较为灰暗,覆羽有棕色尖端。非繁殖季节,大部分黑色羽毛被特浅色灰或白色取代,但仍保留一些小范围黑色。幼鸟背部呈暗色,胸部和翅膀为银灰色,腰部分为白色,翼部带有黑色图案。

【鸣叫特征】
繁殖期间,成鸟会发出响亮且特色明显的‘krek’、‘kerr’或‘kreek’声,尤其在兴奋或受惊吓时更为明显。叫声不如黑浮鸥那样尖锐,更带有嘶哑或滑音的感觉。

【生活习性】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湖泊、沼泽、稻田和河流周边。在飞行中抓捕食物时,不会像燕鸥那样进行深潜水,而是缓慢飞行至水面,捕食漂浮的食物或飞行中的昆虫。白天它们活跃于水面,而夜间则栖息于露出水面的树枝或木桩上。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4月至8月,主要分布地包括欧洲东部、俄罗斯、东北地区及中亚的西伯利亚,非繁殖季节时则迁徙至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繁殖时它们在浮动植被上或湖畔地面上筑巢,巢由小的芦苇茎和杂草构成,深度约为30-120厘米。

【外型辨识】
夏羽:嘴呈暗红色,脚为红色。头部、颈部及躯干的翕和下体为黑色,翅膀色灰,小覆羽为白色,腰和尾为白色,飞翔时除尾翼和翼尖部分为白色,整个上体黑色。
冬羽:嘴为黑色,脚呈紫红色,头顶为黑色而杂有白色斑点,头颈前侧为白色,肩背灰黑色,中央尾羽为灰褐色,下体呈白色而微带灰褐色。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及中国国家林业局名录为“低危”。在瑞典和荷兰曾观察到白翅浮鸥与黑浮鸥的杂交现象。

【地理分布】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的河流、湖泊、沼泽及沿海湿地,包括死水植物堆中的浮巢。有时可见于沿海沼泽及开阔水域。
白翅浮鸥分布广泛,通常分布于欧洲东部和日本中部、非洲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可深入至澳大利亚内陆。在繁殖季节,这些鸟类主要集聚于俄罗斯远东到中国的东北地区,非繁殖季节则迁徙至东南亚、南亚或非洲国家。

【物种区别】
相比黑浮鸥未成熟的幼鸟具有美化的黑色肩部标记,白色腹部及明亮黑色头部与灰色上体边缘相衬。成熟个体在迁徙期间显示为主要白色腹部,颈部至胸前有宽阔的白色圈,顶区有黑色,并具有深色眼后斑,而白色就需要眼后斑与顶区的黑色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