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鸥科 > 浮鸥属 > 须浮鸥
须浮鸥

须浮鸥

英文名:Whiskered Tern

学名:Chlidonias hybrida

【简介】
须浮鸥,又称为黑腹燕鸥或灰翅浮鸥,是鸥科浮鸥属的一种鸟类。其全球分布从欧洲、亚洲直至非洲和澳大利亚,科学研究中将其属名追溯至古希腊语,意味着这种鸟类像燕子一样。须浮鸥有不止一个亚种,区别主要在于体型大小和羽毛细节,具有独特的繁殖行为并且在各地区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

【外形特征】
须浮鸥拥有中等偏小的体型,翼展大约在64-70厘米之间,通常重60-101克。喙相对较为厚实,尾部呈方形。繁殖期的成鸟头部和颈背部分显示为深灰或者几乎烟熏色,脸颊为白,形成‘胡须’样的美丽效果;而非繁殖期则总体颜色偏向淡银灰色,背部具黑色节状斑纹。幼鸟的颜色较为暗淡,但头部有显著的黑斑与奶油色胸区及黑色喙的鲜明对比。雄性较雌性显著大,在食物选择上也更偏爱捕食大一些的猎物。整体来说,趾爪为黑色,虹膜为红褐色,腿则为淡紫红色。

【鸣叫特征】
须浮鸥有沙哑而连续的叫声,具有特征性的“krekk”声。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湿润的水域环境如湖泊、河流,尤其喜欢低海拔的淡水区域。觅食方面倾向于水面捕食而非潜入水下。这种独树一帜的行为方式大大扩展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食物来源。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5月至6月,在一些地区则出现在11月至12月间。须浮鸥会筑巢于内陆湖泊或芦苇沼泽,巢由水生植物构成并漂浮于水面,且集居筑巢。这意味着一平方公里内可能有多达百个巢位。每窝产2-3枚卵,孵化期约为18-20天,幼鸟在出生初期就能围绕植被游泳。在最成熟的阶段,雏鸟体形将全身布满黑色斑点,头部和胸部分别为黑色和奶油色,喙和脚腔则分别为黑色和粉色。

【外型辨识】
非繁殖期须浮鸥显示为白额,顶部呈灰色,并不具有黑色颊纹,区别于白翅浮鸥。

【地理分布】
繁殖期时,须浮鸥遍布欧亚大陆、非洲及澳大利亚多国;冬天则往南迁移至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迁徙期间栖息地延展至泰国和马来西亚周边。澳大利亚内陆地区仅在雨季时会见到短暂的繁殖期。在中国,该物种散布甚广,包括主要在高原湖泊与水塘的流徙型。它们常结群数百只至数千只大小不等的群体活动,尤其偏好的环境是平原湖泊、沼泽地、河口区等。有时也见于附近的小渠道和农田附近觅食。

【保护状况】
该物种的全球估计数量在300,000至1,500,000只之间。面临栖息地丧失,以及因人类采集鸟蛋而带来的生存威胁。幸运的是,它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无危物种,也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候鸟名单,保护区等机构鼓励对这种鸟类进行生境保护和栖息地管理。

【物种区别】
分为三个亚种:
- 须浮鸥东南非亚种 (Chlidonias hybrida delalandii) ,由Mathews在1912年命名;
- 须浮鸥指名亚种 (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于1811年由Pallas命名;
- 须浮鸥澳洲亚种 (Chlidonias hybrida javanicus) ,于1821年由Horsfield命名。

【学名起源】
学名中的 hybrida 来源拉丁语,意指杂交或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