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额燕鸥
英文名:Black-fronted Tern
学名:Chlidonias albostriatus
【简介】
黑额燕鸥(学名:Chlidonias albostriatus)是鸻形目鸥科浮鸥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蓝灰色燕鸥,为新西兰特有物种。其本地名称包括“海马丁”、“耕牛”、“内陆燕鸥”或“河道燕鸥”。这种燕鸥主要在新西兰的淡水区域活动,以小型淡水鱼、节肢动物和蠕虫为食。
【外形特征】
成年黑额燕鸥体长约30厘米,重88至96克,前额至颈背为黑色,背部和翅膀呈灰色,翼尖更深色,腹部淡灰色。其尾羽较浅灰色,且尾端颜色较深。翅膀的主翼上曾有暗色的前缘和白色中央。眼呈黑色,喙和脚为明亮橙红色。非繁殖季节时,头部为斑驳灰色,眼周上有黑色点状纹,幼鸟羽毛也有类似特征。繁殖季节时,头部黑色区域能延伸到喙部。
【生活习性】
繁殖时,黑额燕鸥常选择湍急河流的砂石滩或湖边筑巢。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可能会在沿海港湾、湖泊以及农田附近的水体觅食。冬季,它们通常会出现在沿海的河口,有时不会离开陆地超过10公里。它们主要以小型鱼类、水生昆虫和其他陆地无脊椎动物为食。捕食方式包括空中俯冲捕鱼和捕捉飞行昆虫。
【鸣叫特征】
黑额燕鸥通常仅在繁殖季节发出声音,常见于攻击接近巢穴的入侵者时,会发出一种尖锐的重复“kit”叫声。
【繁殖习性】
黑额燕鸥的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至12月,晚产蛋的现象偶尔发生。它们会单独成对或小型群体集中进行繁殖,距离约5至20米。巢一般建在石头裂缝或灌木下的低洼处,不易被发现。一个筑好的巢通常会产下2枚蛋,孵化期约为25天。小燕鸥幼鸟羽毛主要呈灰褐色至橄榄色,脸颊有黑色斑块,喉咙为深色,胸腹部白色,喙钝而无尖,脚橙色。小燕鸥通常在出生1至3天后离开巢穴,4周后雏鸟的羽毛开始丰满,2周后仍由成鸟继续喂养。
【外型辨识】
黑额燕鸥的黑额、喙橘色及脚橙色等特征,使其容易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燕鸥。同时,它独特的颜色变化可以显示季节性的不同。
【保护状况】
由于巢穴和幼鸟常受到本土猛禽和其他外来物种(如猫、黄鼬等)捕食的威胁,黑额燕鸥的数量正面临减少的困境。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黑额燕鸥已被列为濒危物种(EN级别)。
【地理分布】
黑额燕鸥仅于新西兰南岛东部地区的河流床繁衍,冬季则分散于斯图尔特岛沿岸以及北岛南部。偶然情况还会在北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