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鞘嘴鸥
英文名:Snowy Sheathbill
学名:Chionis albus
【简介】
白鞘嘴鸥(英文名:Snowy Sheathbill,学名:Chionis albus)是鸻形目鞘嘴鸥科鞘嘴鸥属的鸟类。它是唯一可以在南极地区繁殖的本土陆生鸟类,与黑脸鞘嘴鸥为鞘嘴鸥科下的两种物种。
【外形特征】
白鞘嘴鸥整体上呈现纯白色,头部和身体没有羽毛,仅面部呈现出淡粉色并有疣状突起。它的体长为380至410毫米,翼展760至800毫米。该物种喙部呈现出锥形,粗壮且覆盖着淡绿色或橙色的鞘状物。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节,白鞘嘴鸥主要栖息于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及南乔治亚岛。非繁殖季节期间,它们会迁徙至南美洲南部的地区,包括智利中南部沿海、阿根廷中东部以及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白鞘嘴鸥在其他动物的聚居地周边活动,例如海狮和企鹅群落,以获取海鸟和哺乳动物的残余物、排泄物等。性情较凶猛,特别是觅食时。尽管它们不能在水中停留进行捕食,但可以乘坐船只航行来寻找食物。研究表明,白鞘嘴鸥的日间觅食时间可达其活动时间的86%。
【繁殖习性】
白鞘嘴鸥在每年的南半球夏季进行繁殖。雌鸟会产下2至3枚卵。孵化期约为28天,雏鸟在50天后能够独立生存。
【外型辨识】
白鞘嘴鸥与黑脸鞘嘴鸥最为相似,但面部特征差异最为明显,黑脸鞘嘴鸥的面部则为全黑色。白鞘嘴鸥的面部较为丰富,且其喙鞘不如黑脸鞘嘴鸥出奇地显眼。此外,其体型较后者稍小,步态类似鸽子,移动迅速,与鸥类(Larus)或白草雁等有所不同。
【物种区别】
白鞘嘴鸥与黑脸鞘嘴鸥最为相似,但面部特征差异最为明显,黑脸鞘嘴鸥的面部则为全黑色。白鞘嘴鸥的面部较为丰富,且其喙鞘不如黑脸鞘嘴鸥出奇地显眼。此外,其体型较后者稍小,步态类似鸽子,移动迅速,与鸥类(Larus)或白草雁等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白鞘嘴鸥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覆盖率较广。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也存在着气候变化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的潜在威胁。
【地理分布】
在繁殖季节,白鞘嘴鸥主要栖息于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及南乔治亚岛。非繁殖季节期间,它们会迁徙至南美洲南部的地区,包括智利中南部沿海、阿根廷中东部以及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