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氏直爪百灵
英文名:Beesley's Lark
学名:Chersomanes beesleyi
【简介】
比氏直爪百灵(学名:Chersomanes beesleyi)是雀形目百灵科钉踝百灵属的一种小型鸟类。雄鸟体重约为27克,雌鸟约22克。
【外形特征】
比氏直爪百灵具有纤细弯曲的喙、直立的姿态、长而直的后爪以及白色尾尖。雄鸟拥有白眼圈、淡红褐色耳羽,上体呈深棕色,下体为浅红褐色并伴有深棕色条纹。雌鸟腹部较为红褐色,胸斑更大且较少。幼鸟的上体边缘色较窄,胸斑更大且更分散。
【生活习性】
比氏直爪百灵栖息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短草平原,海拔1400至1550米,偏好无树、无灌木且裸地覆盖率约为50%的环境。它们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有时会集结成多达十只的小群。主要以鞘翅目的象鼻虫、暗黑甲虫和叶甲为主食,也食用毛虫、大型蜈蚣以及种子。雏鸟主要被喂以毛虫。
【鸣叫特征】
比氏直爪百灵的叫声包括略带鼻音的高音叽喳声,在喂养雏鸟时会发出弹性的啾啾声,与直爪百灵(Eremalauda dunni)有一定的相似性。
【繁殖习性】
比氏直爪百灵在雨季繁殖,通常为10月至12月以及3月至4月。至少需要两位成鸟共同喂养雏鸟。巢为浅杯状结构,内铺草和牛粪,最终产下两枚蛋。具体的孵化期和雏鸟离巢期的详细信息仍不明确。
【外型辨识】
比氏直爪百灵与同属的直爪百灵相比,胸部的条纹更为显著,体型也较小。在翼长方面,比直爪百灵平均短10%左右。雌鸟腹部红褐色更明显,胸斑更大。幼鸟上体边缘色较窄,胸斑则更大且更为分散。
【保护状况】
比氏直爪百灵是全球极受威胁物种之一。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资料,其保护状况为未予评估(NE)。然而,该物种面临严峻的保护挑战,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东北部阿鲁沙市北部两个不超过10平方公里的小区域内且尚未设立保护措施。因此,该物种的生存直接受到局部栖息地变化带来的威胁。
【地理分布】
比氏直爪百灵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东北部,集中在阿鲁沙以北的两个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