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镰翅冠雉
英文名:Black Guan
学名:Chamaepetes unicolor
【简介】
黑镰翅冠雉(学名:Chamaepetes unicolor),隶属于鸡形目凤冠雉科镰翅冠雉属,是一种分布于中美洲中部山区的鸟类。全身羽毛为黑色,并具有鲜艳的蓝色面部皮肤环绕,红眼和粉红色腿脚在特征上尤为显著。
【外形特征】
黑镰翅冠雉的成年个体长度约为62至69厘米,平均体重约1135克。全身羽毛呈现黑色,面部皮肤也呈现出鲜艳的蓝色,眼睛为红色,腿脚则为粉红色。幼鸟的腹部羽毛颜色偏褐色,面部初期皮肤颜色为深棕色,数月后则变为蓝色。
【生活习性】
黑镰翅冠雉主要以多种植物果实为食,同时也从地面捡拾落果。主要为独居、成对或小型群体活动模式。虽然它们既可栖息在树上觅食,也可以在地面寻找食物,但在繁殖期内可能更多集中在特定的繁殖区域。它主要在环境较复杂的生境中活动,如陡峭的地形和茂密的森林。
【鸣叫特征】
繁殖季节,黑镰翅冠雉发出管状鸣叫声。惊扰时它们会发出低沉的“ro-rooo”或类似咳嗽声的“kowr”音,还有往往发出尖锐的重复“tsik tsik…”作为预警信号。黎明和黄昏时,它们会展开翅膀,展示响亮、尖锐的翅膀飞行声。
【繁殖习性】
黑镰翅冠雉主要栖息于哥斯达黎加至巴拿马西部的山区云雾森林,特别是在1000至2250米之间的陡峭区域。繁殖季节一般在2月至6月,且种群密度在山区云雾森林中较高。在中美洲的Talamancan山区广泛分布。
【外型辨识】
黑镰翅冠雉体型较大,全身羽毛为黑色,它的面部皮肤为鲜艳的蓝色,与其他种类头部羽毛卷曲或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但某些局部地区受到非法狩猎的影响,导致黑镰翅冠雉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在哥斯达黎加的一些保护区,该物种相对较为常见,但在巴拿马只有部分地区数量较多。
【地理分布】
黑镰翅冠雉主要栖息于中美洲中部山区的云雾森林,特别是在1000至2250米之间的陡峭区域,广泛分布于哥斯达黎加至巴拿马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