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旋木雀
英文名:Bar-tailed Treecreeper
学名:Certhia himalayana
【基本信息】
高山旋木雀,学名为Certhia himalayana,是属于旋木雀科旋木雀属的一种鸟类,直译为“斑尾旋木雀”或“喜马拉雅旋木雀”。高山旋木雀生活于高海拔针叶林、阔叶林及灌木丛中,冬季有时会下迁到低海拔地区的平原。其体长约128-151毫米,体重在7-19克之间。
【外形特征】
高山旋木雀的外形特征特别:上体呈黑褐色,羽端带有灰白色斑点,腰呈锈棕色。此外,该鸟的尾羽是其显著标记之一,为灰色,上部具有明显的横斑纹,这让它在同属种群间极具辨识度。此外,其喙较为长且向下弯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是留鸟,部分个体在季节变换时会进行垂直迁移和游荡。它们常单独或与配偶一起活动,也偶尔会加入混合鸟类群共同觅食。高山旋木雀善于沿树干螺旋形攀行,特别是在树干底部及下部树枝间,寻找昆虫食物,如象甲、金花虫等。
【繁殖习性】
高山旋木雀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6月,有时高山地区的繁殖期会延长到7月。其巢穴常建于树干的裂隙或树皮缝隙中。育雏和筑巢任务由雌雄共同完成,通常每窝产4-6蛋,孵化期大约为14-15天。小鸟晚成,期间由双亲共同抚养长大。
【保护状况】
该物种共有四个亚种:C. h. himalayana,命名者及年代为Vigors (1832);C. h. ripponi,为Kinnear (1929)的命名;C. h. taeniura,Severtsov (1873)定义;以及C. h. yunnanensis,由Sharpe (1902)定名。高山旋木雀被列为无危物种(LC),它的种群数量总体稳定,但官方也没有将其列入最迫切需要保护的名单中。
【地理分布】
高山旋木雀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至3500米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地带。在冬季,它们有时会迁至约500米海拔的平原地区。该物种分布广泛,包括阿富汗、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缅甸、尼泊尔、中国西藏、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其中在中国发现于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多个省份。
【外型辨识】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提升,对高山旋木雀及其生境的持续关注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关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关乎维持丰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