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鹟科 > 须薮鸲属 > 棕薮鸲
棕薮鸲

棕薮鸲

英文名:Rufous-tailed Scrub Robin

学名:Cercotrichas galactotes

【简介】
棕薮鸲(学名:Cercotrichas galactotes),属于雀形目、鹟科、须薮鸲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在地中海周边至巴基斯坦、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它们栖息于干燥的开阔地带,包括灌木丛、果园和葡萄园等。

【外形特征】
棕薮鸲体型小巧,长约15厘米,重约20至28克。主要体色为浅褐色至沙褐色,上体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呈棕黄色或锈褐色,带有黑白条纹的长尾尤为显著。内侧飞羽具宽阔的淡黄白色羽缘,从腋窝至尾下覆羽渐转为白色。面部为白色,主要下体呈赭白色,胸和两胁有灰褐色,腹较淡。雌雄鸟外观相似,仅大小有所差异。

【生活习性】
棕薮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情温和。它们主要在地面或灌木丛中觅食昆虫,包括甲虫、蚂蚁和蝴蝶等多种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间,会筑巢于灌木丛或地面上高处的巢穴。

【鸣叫特征】
棕薮鸲的鸣叫声较甜美柔和且特征明显。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5至8月,在繁殖区建立巢。巢呈杯状,由枯草叶、草根、草茎和棉花、动物毛发及鸟类羽毛构成,巢内垫有柔软物质。巢高约8.9-9.2厘米,直径14-15.5厘米,深6.3-6.5厘米。繁殖鸟通常产3至6枚卵,孵化期为13-14天。

【外型辨识】
成鸟的雌雄不太容易区分,但雄鸟通常稍大。幼鸟颜色相对较淡,尾部有较小黑白斑点。不同亚种在颜色和体型上存在细微差别。

【物种区别】
棕薮鸲有多个亚种,其中两个在中国有记录:中亚亚种(C. g. familiaris)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指名亚种(C. g. galactotes)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中东及非洲地区亦分别具有不同的亚种。

【保护状况】
棕薮鸲目前种群数量稳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状态。估计全世界成熟个体总数在46万至125万只之间。在中国,它已被列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迁徙的生态环境及时间的分布特征显示棕薮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样性。不仅有全年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亚种,也有部分在繁殖季节结束后迁徙至非洲其他地区。春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底至5月底,而秋季则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棕薮鸲在中国极为罕见,目前仅在中国新疆北部的阜康有记录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