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夜鸫
英文名:Ruddy-capped Nightingale-Thrush
学名:Catharus frantzii
【简介】
红顶夜鸫,英文名为Ruddy-capped Nightingale-Thrush,学名Catharus frantzii。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鸫科的小型鸟类。
【外形特征】
红顶夜鸫体型小巧,整体体色呈棕色,下体为灰至近白色。特别显著的是冠部的深红褐色。成鸟和幼鸟在外观上大体相似,但幼鸟的嘴端呈略暗的颜色,头部和背部颜色偏深,胸部和腹部带有轻微的暗色斑点。成鸟腹部略白,下喙为浅橙色。红顶夜鸫较与之相似的茶色夜鸫整体颜色更暗,两者的鸣叫声也有差异,红顶夜鸫的歌声更为富韵律和多变。与橙腹夜鸫相比,则是喙和眼环的颜色不同。
【生活习性】
红顶夜鸫主要在地面和结果的灌木、树木中觅食,觅食时,它们常翻动落叶以寻找昆虫和蜘蛛,也食用小果实。该物种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大多栖息于湿润的山地橡树和针叶林的下层,利用附近水源。
【鸣叫特征】
红顶夜鸫的鸣叫声丰富多变,通常由一系列优美丰富的哨音组成,有时会被听到如高且细的 'seet' 或 'whooeet'。
【繁殖习性】
红顶夜鸫的巢建于密集的低层植被或灌丛中,高度从1至4米不等。鸟巢通常靠近水源。两性共同孵化两个带有褐色斑点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蛋,孵化期约15至16天。孵化后,双亲共同喂养幼鸟大约14至16天,直至其可以离开巢穴。
【地理分布】
红顶夜鸫广泛分布于中美洲高山森林地带,具体涵盖墨西哥南部至巴拿马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及加勒比海两侧。这一区域的栖息地多位于海拔1350至3500米的湿润山地森林中,包括常绿林和针叶林。
【保护状况】
就保护状况而言,红顶夜鸫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LC)物种,这表明其所处环境未面临严重的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