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腹夜鸫
英文名:Orange-billed Nightingale-Thrush
学名:Catharus aurantiirostris
【简介】
橙腹夜鸫,学名Catharus aurantiirostris,属于雀形目鸫科夜鸫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包括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
【外形特征】
橙腹夜鸫体长约为14厘米,体型中等。北方种群的头部和背部呈褐色,胸腹部为白色。南方种群则具有灰色的顶冠和较暗的胸部,以及两侧的颜色较深。幼鸟的上体呈棕色,具有模糊的斑点,颈部、胸部和两侧有斑驳的花纹,喉部和腹部为白色。雄性和雌性外观相似,但具亚种间的颜色差异。
【鸣叫特征】
该物种鸣叫声通常全年都可以听到。其鸣声由隐蔽处发出,是一系列短促、杂乱且尖锐的音节,包含吱吱声、颤音和颤鸣,这些音节通常重复多次,声调较为生硬和刺耳,与同一属其他成员的音乐性鸣声不同。
【生活习性】
橙腹夜鸫栖居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干旱的灌丛、次生林、森林边缘、轻型林地、路边的灌木植被、灌木斜坡、峡谷、种植园、安静的灌木花园和湿润松栎林的溪流旁。它们以昆虫、蜘蛛、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也食用水果和种子。觅食时,橙腹夜鸫常常在地面上来回走动,有时也会进入空地或者攀到中层树冠以摘食浆果。
【繁殖习性】
橙腹夜鸫的繁殖季节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在墨西哥从4月末到9月,哥斯达黎加从3月至8月,哥伦比亚从3月至7月以及11月,而特立尼达岛则在5月份。其巢呈现出厚壁杯状结构,巢材包括绿色苔藓、根须和干草等,巢内部加上细嫩的藤蔓、根须、草茎和花序作为衬垫。通常将巢建在灌木、密丛、咖啡树、玉米植株、果树或树篱中,距地面高度在0.1至3米之间。每窝通常产卵2至3枚,卵壳颜色多样。它们的孵化期大约为13至15天,雏鸟的护理期大约是13至17天。
【外型辨识】
区分该物种与其他相似种类的重要特征是其独特的橙色喙、眼环和腿脚,以及较暗哑的鸣叫性质。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橙腹夜鸫被列在LC级别,即为无危状态。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美洲与南美洲——涵盖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