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头美洲鹫
英文名:Greater Yellow-headed Vulture
学名:Cathartes melambrotus
【简介】
大黄头美洲鹫(学名:Cathartes melambrotus),属于鹰形目、美洲鹫科、美洲鹫属的鸟类,又称森林鹫。自1964年被重新鉴别,它的种群分异从原先与小黄头美洲鹫混为一谈中独立分离出来。
【外形特征】
体长约64至75厘米,翼展可达166至178厘米,体重平均为1.65千克,尾巴呈现圆弧形,比翼支线略长或齐平。其躯体羽毛为黑色,带有一定的绿色或紫色光泽。头部与颈部完全裸露,没有毛发覆盖;其头部皮肤颜色从深黄色到淡橙色,鼻周和颈背部位有淡粉色斑点,翅膀内部黑色,飞羽的颜色则较淡。外翼区域呈深色,而初级飞羽干白,产出的尾巴呈现出圆形线条。成年雌雄外观接近,幼鸟头部颜色偏暗灰。
【生活习性】
得益于其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大黄头美洲鹫能于热带低地森林中精准搜寻腐肉。常使用低海拔处上升热气流助保守飞行,偶尔低空飞行搜寻腐肉食物,因缺乏喉管,大黄头美洲鹫仅能发出轻微吱吱声或嘶嘶声。它们是夜间的栖居树栖者,白天多单独或两两在一起。
【鸣叫特征】
它们是夜间的栖居树栖者,白天多单独或两两在一起。大黄头美洲鹫因缺乏喉管,仅能发出轻微吱吱声或嘶嘶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适合的地点直接产卵,每窝通常产2枚淡乳黄色带褐斑的多点卵,存活卵数为1-3枚。雏鸟出生时,眼睛未完全发育,全身几乎没有羽毛,但生长迅速。幼鸟依赖亲鸟反刍的大块肉食喂养,直至3个月左右开始羽翼丰满,可独立活动。
【外型辨识】
与小黄头美洲鹫相比,大黄头美洲鹫的特点更加显著:体型较重,头部色彩展现更明亮的黄色,翅膀和飞羽颜色相对更暗。另一不同于美洲鹫属其他成员的特质是,拇指与其他三趾排成一线,而不像许多鸟类的第一脚趾朝内弯曲成一个两趾朝前、两趾朝后的结构,“爪式”更适应地面行走而非抓握。
【物种区别】
与小黄头美洲鹫相比,大黄头美洲鹫的特点更加显著:体型较重,头部色彩展现更明亮的黄色,翅膀和飞羽颜色相对更暗。另一不同于美洲鹫属其他成员的特质是,拇指与其他三趾排成一线,而不像许多鸟类的第一脚趾朝内弯曲成一个两趾朝前、两趾朝后的结构,“爪式”更适应地面行走而非抓握。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大黄头美洲鹫被列为无危物种(LC)。其种群数量大约在100,000至1,000,000只,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大黄头美洲鹫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的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全球大黄头美洲鹫分布范围约6,700,000平方公里,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功能。在生态链中,大黄头美洲鹫充当着清道夫的角色,通过快速处理腐肉,防止细菌疾病在动植物体内蔓延,维持区域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