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垂鹤鸵
英文名:Southern Cassowary
学名:Casuarius casuarius
【地理分布】
双垂鹤鸵主要栖息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它们位于新几内亚的西部低地,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
【外形特征】
成年双垂鹤鸵体长130至170厘米,体重29至58千克,具有闪亮的深色羽毛和侧扁的角质冠。头部和颈部几乎无毛,呈亮蓝色。面部下方至耳孔处为淡蓝或绿松石色,下颈部位则为深紫色或钴蓝色。下颈基部有约18厘米长的红色垂肉。雌雄羽毛颜色相似,但雌鸟裸露部位更为鲜艳,角质冠更大。初生的雏鸟全身均匀棕褐色,裸露部分较暗淡,角质冠发育不全。
【生活习性】
双垂鹤鸵栖息于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偶尔出现画廊森林、沼泽森林和草原林地,常于森林边缘和河岸活动。在澳大利亚主要生活在密集的热带雨林,但也可能进入桉树林和棕榈灌木丛。它们通常独居或成对出现,食物以掉落在地上的果实为主,成鸟也会吃真菌、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腐肉。
【鸣叫特征】
它们能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声音,包括“boo-boo-boo”的连续叫声,尤其在繁殖季节开始时,在兴奋时能发出低沉的隆隆声,有时变成更响亮的咆哮,偶尔也会发出低沉的嘶嘶声。除繁殖期外相对安静。
【繁殖习性】
双垂鹤鸵的繁殖季节在澳大利亚为夏季,新几内亚始于旱季末。雌鸟实行连续多配偶制,巢建在地面,由树枝、树叶和草构成,每窝产3至8枚暗绿色蛋,孵化期47至61天,由雄鸟负责。雏鸟孵化后会立即跟随父母一同出发,直到约9个月大时独立,由雄鸟独自照顾。
【保护状况】
双垂鹤鸵约面临种群快速下降,在澳大利亚有快速的种群丧失,诸如栖息地破坏、猎杀和道路事故是其主要威胁。全球估计约有20,000至50,000只成熟个体,根据IUCN评估,该物种被列为无危(LC),但实际上在澳大利亚正遭受快速种群下降,在其他地区可能也存在类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