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鹤鸵
英文名:Dwarf Cassowary
学名:Casuarius bennetti
【简介】
侏鹤鸵,英文名:Dwarf Cassowary(侏鹤鸵),学名:Casuarius bennetti。属于鹤鸵目鹤鸵科,是鹤鸵属中最小的成员。它们生活在山地森林中,栖息地海拔可达3300米。
【外形特征】
侏鹤鸵成年个体体高约100至110厘米,体重可达17.6千克。头顶有三角形扁平顶冠,顶部有骨质角质。它们具有粗壮有力的腿,每只脚有三个趾,最内侧趾爪尖锐。头部和脖子大部分无羽毛,颈部前侧有红色斑块,上眼皮为蓝色带淡白,顶冠角质,顶冠围以黑色羽毛;身体、翅膀(极短)与尾巴羽毛均为灰黑色;虹膜为榛色至深棕色;腿灰褐色至棕粉色,富含后侧六边形鳞片,内趾爪极长。雄性和雌性在裸露部分颜色会有所不同,雌性通常比雄性颜色更鲜艳且顶冠更长。
【生活习性】
侏鹤鸵主要活动于雨林和次生植被区,倾向于栖息在树线36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它们以掉落的果实为食,偶尔也会食用真菌、昆虫等。通常单独或以小型群体形式觅食。
【鸣叫特征】
侏鹤鸵会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一般还产生短促低沉的笛音,同时伴随情绪变化。在受到威胁时,会发出低沉的吼声并伴随喙的拍打。
【繁殖习性】
繁殖时间一般出现在干湿季交界期(5到6月)。雄性会用树根之间的浅坑筑巢,并通过深色的树枝和落叶来铺垫巢。每当产下3至5枚蛋后,由雄性独自孵化大约49至52天,直至孵化出幼鸟并负责雏鸟的护理。
【外型辨识】
侏鹤鸵与双垂鹤鸵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型较小、相对较小的三角形顶冠、更大的面侧颅隆起以及缺乏明显的长褶皱和下颈部前方的小或不存在的肉垂。
【保护状况】
IUCN目前将其列为无危物种。但由于栖息地丧失、狩猎及物种捕食的压力,数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尽管如此,当前人口似乎稳定,物种在生态环境中的生存较为安全。
【地理分布】
侏鹤鸵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山脉区域,包括印尼的亚彭岛、新几内亚岛本岛以及新不列颠岛。在新几内亚东部的低地也有一定的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