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红嘴地鹃
英文名:Coral-billed Ground Cuckoo
学名:Carpococcyx renauldi
【简介】
瑞氏红嘴地鹃(Carpococcyx renauldi)是鹃形目杜鹃科婆罗洲地鹃属的一个物种。特征表现为体型较大,地栖性强。它们的羽毛呈现光泽的蓝黑色,最为显著的是拥有珊瑚红色的喙。
【外形特征】
成鸟整体上部呈灰蓝色,头部、颈部和喉部为黑色,臀部颜色范围从深灰色至红褐色。其初级飞羽和尾羽为黑色,但尾羽带有紫蓝色的光泽。腹部为白色,而下胸和腹中央有细小的黑纹。眼周的裸皮颜色为红色和紫色,虹膜颜色从暗橙到黄绿色不等,喙为深红色,眼圈为紫蓝色,脚也为红色。幼鸟的上部为暗灰色,头部为棕色,眼周为灰色,背部有红褐色条纹,臀部为棕色,翼覆羽有红褐色条纹,下巴至上胸部分则为灰色至红褐色,虹膜为浅棕色,喙和脚为黑棕色。亚成年雄鸟的头部和颈部带有紫色光泽,背部和翼覆羽为橄榄灰色,下背部的斑点状颜色较暗,大覆羽尖端有肉桂色成分,而臀部有白色和橙棕条纹,腹部的条纹更细小,两胁则有少许肉桂色羽毛。雌鸟除了在尾部收尾时发出它们特有的‘coo-cuh-clack’声音伴随着喙击声,雌鸟自身会发出颤动的声音‘blirrrrrrrrr’。
【生活习性】
瑞氏红嘴地鹃主要在低地和山脚处的湿润森林的密林下觅食,倾向于接近地面活动。它们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昆虫。
【鸣叫特征】
瑞氏红嘴地鹃具有独特而低沉的鸣叫方式,用于领地防御。它们发出的声音包括低沉哀婉的哨声或是响亮的呻吟式滚动哨声,每次间隔5至10秒,具体声音格式如“woaaaab-wooaa”或更短的“pohh-poaaah”。此外,它们还会有二重唱现象,其中一只鸟会发出“whup, whoo-up”的三音节声音,另一只会回应滚动的咕噜声,雄鸟会在完成叫声加上喙击声等动作。
【繁殖习性】
瑞氏红嘴地鹃的巢为一个由叶子、树枝和无花果枝条搭建的开放式平台。每巢产2至4枚蛋,孵化时间为约28天,期间为28天。双亲共同孵化,每颗卵需约18至19天,在孵化器中设置的温度为37.6°C,湿度维持在60%至70%。雏鸟皮肤棕色,带有棕色黑色的绒羽,羽鞘呈现暗灰色,口腔内部为红色并有白色标记。父母共同喂养,雏鸟17至19天后离巢,大概28天后它们能够独立觅食。大约在50至60天后它们完全独立,到那时,可能被成年雄鸟驱逐,父母则会再次筑巢。
【外型辨识】
它们最大的识别特征就是珊瑚红色的喙,这让他们与同属内的其他成员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分类为易危(VU)。
【地理分布】
瑞氏红嘴地鹃分布范围涵盖了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在泰国,它们被称为'nok korokoso',具有'邋遢鸟'的意思,这得名于标本整理时被发现的散乱状态。该种生物也见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中国香港地区、缅甸等地。
【特别名称及历史背景】
瑞氏红嘴地鹃在泰国被称为'nok korokoso',直译为‘邋遢鸟’。这一称呼据说是来源于鸟类学家Boonsong Lekagul在整理泰国鸟类清单时,发现这种鸟标本的状态较为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