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夜鹰属 > 棕颊夜鹰
棕颊夜鹰

棕颊夜鹰

英文名:Rufous-cheeked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rufigena

【简介】
棕颊夜鹰(学名:Caprimulgus rufigena),是夜鹰目夜鹰科的一种中小型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

【外形特征】
棕颊夜鹰的体长约23至24厘米,雄鸟体重介于48至65克之间,雌鸟体重在46至66克左右。其上体为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条纹,颈圈淡黄色或肉桂色。雄鸟的翼上有四枚较大的白色斑点,尾端的外侧两根尾羽具白色尖端;雌鸟翼上的白斑较小,但尾部的斑点淡黄色。虹膜呈棕色,嘴角喙为黑色,腿和脚呈棕色。

【生活习性】
棕颊夜鹰栖息于开阔林地草原、米奥博森林、林地边缘、空地、半干旱金合欢灌木丛以及半沙漠地带。偶尔也会出现在种植园和稀疏植被覆盖的山坡上。该物种在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从海平面到1600米的高度。非繁殖季节时,它们会分布在东部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及中非共和国西部等地带。

【鸣叫特征】
棕颊夜鹰的鸣声音调长而干燥,但具体的鸣叫声并未详细记录。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由9月至11月(安哥拉和赞比亚)、9月至1月(博茨瓦纳)及9月至12月(津巴布韦和南非)组成。在这段时间里,它们通常为单配偶制且具有领域性。雄鸟会通过持续在潜在巢址鸣叫来保卫领地。巢并不真实构建,而是直接产卵在部分遮蔽或开阔地带,通常为土地表面,避开密集落叶层。每个巢的卵数通常为1至2枚,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卵色通常为乳白、淡黄色或淡粉奶油色,并带有很多浅棕色、灰色及紫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5至17天。然后幼鸟将继续在此栖息约18至20天直到离巢独立。

【外型辨识】
棕颊夜鹰与非洲夜鹰最相似,但棕颊夜鹰的颜色更浅,颈圈不那么鲜艳和明显。雄鸟的翼部有更多白色而尾部的白色则略有减少,而雌鸟的尾角淡黄色面积也较显著减小。

【保护状况】
棕颊夜鹰目前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繁殖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赞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及南非。一个例外是在南非东海岸,纳塔尔及西纳米比亚部分地区可能未见该物种。在不繁殖季节,它们在喀麦隆、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西部以及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均可见。该物种一般出现在多个保护区,包括赞比亚卡富埃国家公园、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及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