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夜鹰属 > 萨氏夜鹰
萨氏夜鹰

萨氏夜鹰

英文名:Salvadori's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pulchellus

【简介】
萨氏夜鹰,学名为Caprimulgus pulchellu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该种鸟主要分布在印尼苏门答腊山区和爪哇岛山林地带以及海拔800米至2200米之间的高森林区域。

【外形特征】
萨氏夜鹰体长约19至21.5厘米,性别二态性不明显。体羽呈现深棕色,混有浅黄褐色、肉桂色和淡黄色的斑点和条纹;头顶和颈背偏浅,灰褐色,中央羽毛带有黑色条纹;两侧则有明显的浅黄褐色颊纹和下喉部的大白色斑块;腹部羽毛颜色为浅黄褐色,底部逐渐换成淡黄色。雄鸟在翼部有白色条纹或斑点,尾翼最外侧的两根为白色;雌鸟的翅膀上带有浅黄褐色斑点,尾翼最外侧的羽端为白色或淡黄色。虹膜为棕色,喙呈黑色,脚则为棕色。

【鸣叫特征】
萨氏夜鹰的雄鸟鸣叫声可概括为一系列短暂的“tok”音节,时长约为2.5秒,最初一个音节安静而极短,其余的响亮且较长。

【生活习性】
萨氏夜鹰偏好自然森林环境,经常在悬崖、崖壁或小型湿地附近活动。它通常在林地开阔地带或近悬崖处猎食,捕食昆虫时通过缓慢拍打翅膀和平滑的滑翔运动进行。当发现猎物时,会从栖息的树木上做短距离飞翔捕食,有时会在崖壁上直接捕获猎物。

【繁殖习性】
在爪哇岛,萨氏夜鹰的繁殖季节从3月底至5月进行;而苏门答腊的具体繁殖季节目前还不得而知。这种鸟类选择茶树作为筑巢地点,通常直接将卵产在落叶上,不筑巢。每窝通常产1至2枚卵,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白色,尺寸约为29毫米×21.5毫米。

【外型辨识】
萨氏夜鹰的颜色更深,斑点更多;白喉夜鹰的外翼则有明显的白色标记;雄性白喉夜鹰尾翼最外侧有白色羽尖。此外,萨氏夜鹰的体型要稍微大一些,色泽也要更浅一些。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萨氏夜鹰目前被列为无危(LC),但鉴于其狭窄的分布范围和苏门答腊的栖息地破坏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地理分布】
萨氏夜鹰的地理分布集中于苏门答腊的山区和爪哇岛的森林地区,具体栖息在高度介于800和2200米之间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