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夜鹰
英文名:Mees's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meesi
【简介】
米氏夜鹰(英文名:Mees's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meesi),为了纪念前莱顿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Gerlof Mees而被命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松巴岛、弗洛勒斯岛、Alor和Pantar等地。
【外形特征】
米氏夜鹰的成年雄性体长约在25至29厘米之间,头部和大部分上身呈现淡灰色,带有细小的黑褐色波纹;冠上有深褐色线条。背部有深褐色中心条纹,肩部有鲜明深褐色边缘标记,整体带有粉红棕色色调。翅膀方面,中翼覆羽和大覆羽带有肉桂棕色和褐色斑点与条纹,尖端呈现淡色斑点;次级飞羽是深棕色,带有不规则的肉桂色斑点,初级飞羽也有肉桂色条纹和白色斑块。尾巴呈灰褐色,暗褐色条纹贯穿,最外两对尾羽在淡色区域更显粉红色或肉桂色,并带有白色端部。面部由一条穿越眶上和耳羽的深色线条包围,耳羽为肉桂棕色或榛色,羽毛上有细小的褐色标记;面部周围的羽毛较长、颜色较深,下唇则有白色髭纹,后方微带淡黄色;喉咙为肉桂棕色,下喉部有白色斑块和背景性的圆形黑色斑点,下体呈淡灰色,向下过渡至粉红色,每片羽毛带有鲜明的深褐色条纹或波纹。虹膜为深棕色,眼睑为浅棕色,喙为黑色,口角为粉红色。
【生活习性】
米氏夜鹰栖息在森林边缘、灌木丛和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低地,偶尔可能出现在丘陵地带。
【鸣叫特征】
米氏夜莺发出一种模糊的“chow-chow”音。
【繁殖习性】
未提供相关内容。
【外型辨识】
与林夜鹰相比,体型更大、羽毛更偏棕色、图案更显眼;尾羽两侧没有白色斑点。米氏夜鹰通过声音特征与长尾夜莺区别开来。
【物种区别】
未提供具体内容。
【保护状况】
IUCN红色名录上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主要在萨尔巴和努沙登加拉北部等地活动,虽然是限制物种,但在某些位置仍然可能是常见的。已在弗洛勒斯岛沃尔·塔杜保护区记录到其环境内出现。
【地理分布】
米氏夜鹰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松巴岛、弗洛勒斯岛、Alor和Pantar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