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夜鹰
英文名:Jungle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简介】
丛林夜鹰(英语名:Jungle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它曾被称为灰夜鹰或印度夜鹰,在亚洲多个地区存在相近物种,常被误分类。该物种与普通夜鹰关联密切,一度被视为其亚种,但独立为一个物种。
【外形特征】
该种鸟体长21-24厘米,外貌显著二色性。上体呈灰褐色,头部长有黑色条纹。翅膀下无明显红褐色斑驳,而是呈赤褐色。尾巴灰色,带有紧密而狭长的黑条纹。雄性喉部有白色断点,而雌性则有赤褐色的、看似胡须的条纹。其虹膜为深棕色,喙与腿足为棕色。
【鸣叫特征】
鸣叫声独特,常频发‘thacoo’或‘chuck’音调(约2秒5次),并模仿引擎声。其歌唱为舒缓而规律的‘FWik-m’,时间长达10秒,有时用急促的‘foo-foo’声予以结束,类似吹瓶声。
【生活习性】
黄昏之后是其活动高峰,在丘陵或灌木丛的突出物体处栖息,如树木或岩石。它们在树枝上纵向休息,主要捕食蛾类、甲虫及其他飞行昆虫,飞行动作敏感,多在林间空地或树梢捕食。
【繁殖习性】
从2月至5月,在印度,同时在南印度为2月至8月,斯里兰卡为2月至7月为繁殖期。巢通常位于岩石旁或植被下,也可以在裸露的地面或火后的灰烬上找到。每窝通常有1-2枚卵,卵色从淡红褐色到粉白色不等,布满黑色或红褐色斑点,长28.2-34mm,宽20.1-24mm。孵化主要由雌鸟负责,雄鸟则在早晚为其轮换值守,持续约16至17天。幼鸟在孵化约17至18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与长尾夜鹰和印度长尾夜鹰相比,其翅膀覆盖物上的斑点更为引人注目,尤以雄鸟的外侧尾羽尖端部分白色为特征。与菲律宾夜鹰相比,其翅膀上有明显斑点及前臂的浅色线条。
【保护状况】
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适应力强,常出没于森林边缘和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