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夜鹰
英文名:European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europaeus
【简介】
欧夜鹰又称欧洲夜鹰,学名Caprimulgus europaeus,英文名为European Nightjar。属于夜鹰目夜鹰科,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亚洲温带以及非洲西北部。
【外形特征】
雄鸟的体型介于24.5至28厘米之间,体重范围为51-101克(雄性)至67-95克(雌性)。上体主要为灰褐色并混有黑色条纹,头部和肩部的条纹尤为明显;颈部可见淡黄色的项圈。翅膀覆羽呈棕色,其余部分为灰褐色,带有淡黄色或棕色斑点。下体部分灰褐色,且带有棕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腹部带有淡黄色条纹。雄性欧夜鹰拥有白色翼尖斑点和尾尖,而雌性则没有这些特征。虹膜颜色深褐,嘴为黑色,脚则为肉棕色。
【生活习性】
欧夜鹰栖息于渐新生长的森林空地、灌木丛及开阔平原等地,晨昏时分最为活跃。日间通常藏匿于地面或树枝上,觅食时则会夜出捕食各种飞虫,包括蛾、甲虫和蜻蜓等。其饮用水时的低掠水面姿态类似雨燕。喂食幼鸟时是由雌鸟照料10-16天,此后由雄鸟接手。
【鸣叫特征】
雄鸟发出具辨识度的咕噜声,音调变化显著,通常在黄昏或夜晚发出,声音可来自地面或树枝。两性在飞行中会发出尖锐或轻微的“co-ic”声,雄鸟还会在与雌鸟互动时产生泡泡般的颤音。其他叫声包括“chunk”, “chink”, “chik”, “dak”, “chuk” 和 “chek”。值得注意的是,雄鸟的鸣叫是季节性显著的标志。
【繁殖习性】
欧夜鹰在每年的5月末至8月间繁殖,这段时期雌鸟和雄鸟采取单配制。巢通常位于地面的落叶中,无额外结构,直接产2枚蛋。孵化期约为17至21天,由雌鸟孵化。雏鸟初生便得到雌鸟的照顾,但在大约10至16天后,雏鸟会被交给雄鸟抚养,直到雏鸟能够在大约32天后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与红颈夜鹰相比,欧夜鹰因其较小的体型、较暗的颜色以及较短的翼展显得较为不同,此外,其白翼斑也更不明显,且颈圈的颜色较淡黄色的红颈夜鹰更为淡。此外,与棕颊夜鹰、乌夜鹰相比较,欧夜鹰的颜色更加浅淡,羽毛上的斑点也较少。
【保护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版)中,欧夜鹰被评估为无危(LC)物种。欧洲保护区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应该共同确保现有森林与荒地栖息地不受破坏,并开展恢复工程策略以降低栖息地分割与增加迁徙通道。农业环境利益计划草拟,以满足觅食栖息需要,并建议限制对于石南草地等重要区域的游客流量,以及避免非都市化城区的临近发展。
【地理分布】
欧夜鹰的繁殖地覆盖着从北欧至64°N,亚洲北部至60°N的区域,经贝加尔湖和蒙古东部,延伸至北非西北部、伊拉克、伊朗以及西北喜马拉雅山脉。所有的欧夜鹰在冬季都会迁徙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虽然有个体可能在巴基斯坦、摩洛哥和以色列过冬。西伯利亚夜鹰(曾独立作为物种中亚夜鹰,现在被归为欧夜鹰的亚种)的发现地点仅为中国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