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夜鹰
英文名:Bonaparte's Nightjar
学名:Caprimulgus concretus
【简介】
白喉夜鹰(学名:Caprimulgus concretus),英文名Bonaparte's Nightjar,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一种鸟类。其亮白色的喉部斑纹是其显著特征。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勿里洞岛和婆罗洲的低地森林区域。尽管目前它们的分布区域虽然广泛,白喉夜鹰却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根据IUCN列表,白喉夜鹰被列为易危物种(VU)。
【外形特征】
成年白喉夜鹰体长约21-22厘米。其上体呈暗褐色,并带有栗色斑点,没有颈背环带。翼覆羽呈棕色,点缀着栗色和肉桂色,而肩羽则呈深褐色,边缘淡色。最引人注意的特征是面部的白色眼颊条纹和较大的白色喉部斑块。在下体可见栗褐色的横纹,腹部和两胁则呈现出淡色横纹。无论雄鸟还是雌鸟,均无翼上白色标记。雄鸟尾羽尖端可能带有白色,而雌鸟则可能极少数情况下有窄的白色尾尖。虹膜为深棕色,喙、腿和脚均为棕色。
【鸣叫特征】
雄鸟鸣叫的特点是一声低沉且哀伤的'wa-ouuuu',其中第二音节音调下降。这种声音通常会在黄昏、黎明或月光之夜从栖木上发出。
【繁殖习性】
关于白喉夜鹰的繁殖行为记录相对较少。
【外型辨识】
白喉夜鹰与萨氏夜鹰相比,颜色相对较浅,斑点也较轻。萨氏夜鹰雄鸟四枚最外侧的初级飞羽上有小而白色的标记,尾羽尖端也是白色;而白喉夜鹰则缺乏这样的特征。
【保护状况】
在特设的保护区内存在白喉夜鹰,如丹南谷保护森林保护区、库塔伊国家公园、尼亚图佩尼森自然保护区和Way Kambas国家公园,这些公园提供保护,以支持这一物种的生存。尽管它们自1916年苏门答腊岛上的记录中断后,直到1995年Way Kambas国家公园再次发现之后,白喉夜鹰仍然面临栖息地减少的威胁。
【地理分布】
白喉夜鹰分布于苏门答腊岛、勿里洞岛和婆罗洲,但在(records from Sumatra since 1916 have been rare with a rediscovery in 1995 in the Way Kambas National Park)苏门答腊岛的记录非常有限,自1916年后仅在Way Kambas国家公园于1995年再次被发现。婆罗洲的马来西亚部分近年来仅在沙捞越出现少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