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鹪鹩科 > 曲嘴鹪鹩属 > 斑背曲嘴鹪鹩
斑背曲嘴鹪鹩

斑背曲嘴鹪鹩

英文名:Band-backed Wren

学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

【简介】
斑背曲嘴鹪鹩(Band-backed Wren, Campylorhynchus zonatus),属于雀形目、鹪鹩科和曲嘴鹪鹩属,是一种小型鸣禽。成鸟体长约18-19厘米,重量在28.3至39.5克之间。

【外形特征】
成年斑背曲嘴鹪鹩头部和上体羽毛颜色为暗灰色,背部有明显的黑白色条纹,并带有微妙的橙褐色条纹。尾覆羽上有波纹状斑纹,着有浅黄棕色。其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带有黑色的斑点。胸喉部位白色,有黑色圆形斑点,腹部及脸颊为橙色。

不同于成鸟,幼鸟头部和颈部有明显的黑帽,并与橙色、浅黄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背部为红褐色,胸部没有斑点,腹部为淡肉桂色。

【生活习性】
斑背曲嘴鹪鹩善于适应多种环境,从低海拔地带到海拔约3000米的不同海拔区域均有分布。它们主要栖息地包括热带雨林、松树林、橡树林和红桧林边缘。成年鸟活跃在家庭群体中,小群体最多可达12只,主要在森林边缘进行觅食。

【鸣叫特征】
斑背曲嘴鹪鹩具有独特的鸣叫声,短促的'zek'声表达了轻微的沟通。它们还发出混合干涩的叽喳、喷溅和咕噜声作为歌曲的一部分。

【繁殖习性】
斑背曲嘴鹪鹩选择树木建立其巢穴,巢体积中等并由细枝、稻草、苔藓和羽毛组成。雌性每次产卵3至5枚,呈白色且带有褐色斑点。孵化期持续约20天,期间由父母共同照料。在父母及最多5个帮手中,幼鸟能在18至19天内逐渐成长并离巢。

【外型辨识】
斑背曲嘴鹪鹩成鸟头部和上体羽毛颜色为暗灰色,背部有明显的黑白色条纹,并带有微妙的橙褐色条纹。尾覆羽上有波纹状斑纹,着有浅黄棕色。其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带有黑色的斑点。

【物种区别】
斑背曲嘴鹪鹩共有7个亚种,分别是C. z. zonatus, C. z. restrictus, C. z. vulcanius, C. z. costaricensis, C. z. curvirostris, C. z. brevirostris 和C. z. imparilis。各个亚种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不同区域。

【保护状况】
IUCN将斑背曲嘴鹪鹩评价为无危(LC)等级,意味着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未遭受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
斑背曲嘴鹪鹩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区域,包括墨西哥南部至厄瓜多尔北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