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曲嘴鹪鹩
英文名:Bicolored Wren
学名:Campylorhynchus griseus
【简介】
灰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griseus,属于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小型鸟类。成鸟体长约21至22厘米,体重37至46.5克。
【外形特征】
灰曲嘴鹪鹩的上体呈现出深巧克力色,下体洁白,嘴呈黑色微弯,下颌基部则为灰色。其主要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双色外观:上体深棕,下体纯白,使它与其他鹪鹩种类区分明显。幼鸟上体为灰棕色,下体较浅。
【生活习性】
灰曲嘴鹪鹩主要活动于有稀疏树木和灌木丛的半湿润到干旱地区,从密林到完全开放的牧场均可发现其踪迹,海拔可达2100米。它们通常在地面或低枝上觅食,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源,偶尔也食用浆果。
【鸣叫特征】
灰曲嘴鹪鹩的鸣叫声独特而富有感染力,通常包含清晰高音和颤音,并可与其他鸟类配合形成合唱。雄鸟发出的声音较为简单,而雌鸟则有可能带有一些颤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出现在雨季,委内瑞拉从3月底或4月初,哥伦比亚从2月至7月不等。每个巢由草茎与植物纤维构成,筑于3.5米以上的树木或棕榈树上。每窝产卵3至5枚,孵化期约为17天,由雌鸟单独孵化。雏鸟出壳后在巢中停留相同天数,随后父母共同抚育其30天。
【外型辨识】
灰曲嘴鹪鹩的上体呈现出深巧克力色,下体洁白,嘴呈黑色微弯,下颌基部则为灰色。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双色外观:上体深棕,下体纯白,使它与其他鹪鹩种类区分明显。
【保护状况】
灰曲嘴鹪鹩属于IUCN红色名录中的低度关注(LC)物种,说明其在自然环境中较为稳定,暂时并不面临灭绝的威胁。然而,人们需密切关注其生长环境变化以确保种群可持续性。
【地理分布】
灰曲嘴鹪鹩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以及巴西。具体而言,在哥伦比亚分布可至2100米,委内瑞拉为1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