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曲嘴鹪鹩
英文名:Rufous-backed Wren
学名:Campylorhynchus capistratus
【简介】
棕背曲嘴鹪鹩属于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至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中美洲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体长约17厘米,体重29到42克。主要特征包括:黑色的冠羽和眼纹;白色眉纹位于冠羽和眼纹之间;赤褐色的颈后部;肉桂色至栗色的背部,带有黑色和白色的条纹,臀部处更为明显;以黑灰相间的条纹作为修饰的翅膀和尾巴;白色下体。幼鸟上体颜色较淡,下体呈浅黄色。
【鸣叫特征】
该鸟类的鸣声具有多样性,基本由旋律和纯音节构成,伴有不同频率的组合变化,形成诗句般的复杂结构。亚种间的鸣叫特征略有差异,但单个亚种内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生活习性】
棕背曲嘴鹪鹩栖息于低地至山脚地带,海拔高度约为海平面至哥斯达黎加的800米,以及萨尔瓦多的1400米。它们偏爱干燥森林、开阔林地、灌木丛、次生林和草原等环境,尤其偏爱太平洋沿岸的中央山脉西侧。这些鸟儿在低矮植被中积极寻找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成对或以家庭群的形式活动。适应人类居住环境,偶尔还会食用餐桌残余食物。
【繁殖习性】
棕背曲嘴鹪鹩的巢呈球状,侧面开口,内部填充有种子绒毛,位于1.5至8米高的荆棘树或灌木中,特别偏好牛角刺合欢树。有时候它们也会选择在黄蜂巢附近筑巢,似乎这样可以抵御一些天敌的侵扰。雌鸟独自行使孵化职责,每窝通常产卵3到5枚,卵为带斑点的白色或淡绿色。孵化期为两周,幼鸟同样在两周后会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该种外表显眼的特征有黑色的冠羽和眼纹、赤褐色的颈后,以及条纹明显的背部,这些特征帮助其在同属其他鸟类中脱颖而出。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棕背曲嘴鹪鹩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保护等级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棕背曲嘴鹪鹩的繁殖区域和非繁殖区域相一致,仅分布于墨西哥西南部至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