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绿背斑啄木鸟属 > 班氏啄木鸟
班氏啄木鸟

班氏啄木鸟

英文名:Bennett's Woodpecker

学名:Campethera bennettii

【简介】
班氏啄木鸟(英文名:Bennett's Woodpecker,学名:Campethera bennettii)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绿背斑啄木鸟属的中型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在非洲中南部和东南部的成熟阔叶林地带。

【外形特征】
班氏啄木鸟长约24厘米,体重61至84克。雄性头部前额、头顶与颈后呈红色,脸颊至喉部纯白,上体橄榄褐色并带有黄色和白色条纹,下体为淡黄色,胸部金黄色且有斑点,腹部带有斑点;雌性头顶有黑底白点,耳羽和喉部棕色;幼鸟头部黑色,上体斑点较多。眼睛红褐色,喙灰色而腿蓝绿色或灰绿色。

【生活习性】
班氏啄木鸟偏好成熟阔叶林和灌木地带,主要在地面寻找蚂蚁、白蚁及其幼虫,偶尔也在树干和大枝上觅食。它们常以2到5只形成小群体活动,有时会跟随光泽星椋鸟一起觅食。它们不常在树上,更多在草地上跳跃觅食,70至85%的时间都在地面觅食。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包括含意为“chuur”的简单音符,以及“wi-wi-wi-wi”、“kee-kee-kee”或“ddrahh, ddrahh, ddray-ay, ddray-ay”等序列音调,更有喋喋不休的声音“wirrit-wirrit”。

【繁殖习性】
班氏啄木鸟主要在8月至翌年2月间繁殖,选择挖掘或再使用树洞作为巢穴,一般每巢产卵3枚,孵化期15至18天。幼鸟会在巢中停留26至27天,继续依赖父母,直到下一个繁殖季节。

【外型辨识】
班氏啄木鸟的雄性头部前额、头顶与颈后呈红色,脸颊至喉部纯白;雌性的头顶有黑底白点,耳羽和喉部棕色。幼鸟头部黑色,上体斑点较多。

【物种区别】
根据科学研究,确实存在两个亚种,即:Campethera bennettii bennettii(A. Smith, 1836)和Campethera bennettii capricorni(Strickland, 1853)。

【保护状况】
班氏啄木鸟被全球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无危(LC)物种。该物种在当地较为常见,尽管分布不均但未受到威胁。

【地理分布】
班氏啄木鸟分布在包括赞比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马拉维等非洲中南部和东南部的地区。它们适应各种栖息环境,从森林边沿到树干稀疏的干旱地带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