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凤头鹦鹉
英文名:Glossy Black Cockatoo
学名:Calyptorhynchus lathami
【简介】
辉凤头鹦鹉(Glossy Black Cockatoo,学名:Calyptorhynchus lathami)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黑凤头鹦鹉属的鸟类。该物种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沿海森林和开阔林地。
【外形特征】
辉凤头鹦鹉体型约为46至50厘米,体重约450克,雌鸟通常较小。雄鸟通体暗褐色,尾羽内侧有宽大的红色带状羽毛。雌鸟头部和颈部有黄色斑块,尾羽具有红黄相间的条纹。幼鸟在第一年内,头部、颈部也有黄色斑块,初生之时喉部和腹部有黄色条纹。
【生活习性】
辉凤头鹦鹉主要栖息于沿海森林和开阔林地,特别青睐木麻黄林地。该物种多独自或小群体活动,繁殖季节亲鸟与幼鸟形成小单元。偶尔会看到有40只一起觅食的群体。
【鸣叫特征】
辉凤头鹦鹉常发出持续沙哑的“krrrrruh”声,飞行或栖息时亦如此。觅食时会发出柔和的“kruh”或“kree”声。
【繁殖习性】
辉凤头鹦鹉每年3月至8月为繁殖期,通常选择在空心树洞筑巢。每窝产卵1到2枚(通常为1枚),孵化期约29天,巢中通常只有亲鸟和幼鸟三只。母鸟独自孵蛋,雄鸟负责喂养母鸟和雏鸟。幼鸟约在60至100天后离巢,父母会继续陪伴它们直到下一个繁殖季节开始。
【外型辨识】
辉凤头鹦鹉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贡献,其主要食物木麻黄树种子的存在,体现了当地生态的独特多样性和食物网的复杂性,这将有助于了解区域性的生态变化趋势与保护策略。
【保护状况】
辉凤头鹦鹉被列为IUCN易危物种,同时也处于CITES II保护等级。威胁主要来自于栖息地破坏和种群孤立。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是该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
【地理分布】
辉凤头鹦鹉最初被伊斯托德·塔米克(Cuvier)在1807年命名,目前共有三个亚种:Calyptorhynchus lathami lathami(袋鼠岛亚种)、Calyptorhynchus lathami erebus(昆士兰亚种),以及Calyptorhynchus lathami halmaturinus(澳东亚种)。不同亚种在外观和分布区域上有所区别,袋鼠岛亚种状况最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