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冠灰凤头鹦鹉
英文名:Gang-gang Cockatoo
学名:Callocephalon fimbriatum
【简介】
红冠灰凤头鹦鹉(Callocephalon fimbriatum),也称作刚刚凤头鹦鹉或红冠巴丹,隶属于鹦形目凤头鹦鹉科下的单型种。该物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及塔斯马尼亚岛(过去在塔斯马尼亚曾有一支当地群体,但现已消失)。它也是澳大利亚首都特区的象征性存在。
【外形特征】
成年红冠灰凤头鹦鹉体长32-37厘米,翼展62-76厘米,重约210-340克。雄鸟头部鲜红,拥有一束细长的冠羽;雌鸟头部呈灰褐色,腹部有明显的浅黄色或橙色花纹。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雄鸟幼体逐渐会长出红色的冠。
【生活习性】
这种鹦鹉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偏好山区森林、高原丛林,尤其偏爱桉树林。它们在炎热的夏日往往会迁移到较低海拔的开阔地带,包括农田、郊区甚至城市的绿化区域。主要取食桉树种子,夏季时集结集群活动,偶尔可达60只,而饮水是它们至地表的唯一原因。
【鸣叫特征】
叫声独特,类似生锈的门铰链声或拔出酒瓶木塞的声音。
【繁殖习性】
通常在10月至次年1月繁殖,雌鸟在此期间会选择筑巢地,并使用自己的喙凿开树洞。雌鸟每次产卵1-3枚,孵化期约24至30天,由雌雄共同孵化。雏鸟孵化后由父母共同喂养7至8周,离巢后仍需额外4-6周的喂养。
【外型辨识】
红冠灰凤头鹦鹉独特而特殊,是一种综观既孤独又团结的澳洲本土鸟类,自有其独特而又有趣的生态学和行为学特质,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财富。
【保护状况】
由于大量空心老龄树木的消失与澳大利亚东南部荒地的过度开发导致觅食栖息地丧失,红冠灰凤头鹦鹉的数量在近年大幅减少。尽管如此,其仍没有被归入受威胁种。该物种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2016年(新南威尔士州)保护,并且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红冠灰凤头鹦鹉主要栖息于新南威尔士州中南部至维多利亚州西南部的硬叶森林,坎加鲁岛也有引入种群出现。有部分红冠灰凤头鹦鹉曾被引入塔斯马尼亚岛的金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