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耳鸦
英文名:South Island Kokako
学名:Callaeas cinereus
【简介】
南岛垂耳鸦(Callaeas cinereus)是新西兰特有的雀形目鸣禽,分布在新西兰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周边小岛。体长约37厘米,具有灰色体羽和黑色面具,嘴基部配有一对蓝橙相间的肉垂。由于数量稀少,被列为濒危物种。
北岛垂耳鸦(Callaeas wilsoni)是另一个让人关注的特有物种,体长38-45厘米,重218克,寿命可达20年。它们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硬木林中。
【外形特征】
南岛垂耳鸦是一种大型森林鸣禽,体长约37厘米,具有短而宽的向下弯曲的喙。肉垂颜色鲜艳,主要呈现深蓝灰色和腹部的灰白色。面部被黑色面罩覆盖,从喙上方延伸至眼后方及下巴。尾巴深棕色,起伏有致;翅膀也主要为深蓝灰色,略带橄榄棕色。虹膜深棕色,耳周是灰黑色,喙与脚均为黑色。雌雄外观极为相似,但雌鸟体型稍小。
北岛垂耳鸦具有典型的鸽形脸和雄性嘴部明显的钩状弯曲,可以打开破损的树皮寻找食物,而雌鸟则用长喙深挖内部以寻找昆虫幼体。
【生活习性】
南岛垂耳鸦栖息于特定类型的森林,例如包含豆科树、南方山毛榉、南部红花木、卡马希树和里穆树的区域。偏好未受干扰、植被种类繁多的森林环境,不在选择性砍伐的森林环境内被发现。
北岛垂耳鸦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硬木林中,这些森林由各种树木类型组成,如罗汉松和灌木丛。北岛垂耳鸦领域性强,需要大面积森林才能居住,通常每对占用4至12公顷土地,且在树冠或林层中觅食。
【鸣叫特征】
南岛垂耳鸦种群在繁殖季节时,会以复杂的旋律声相互交流,鸣叫音符长且缓慢,每段持续约30秒,并成对出现。每日从日出至清晨不久后,会轮流吟唱。布满日间大部分时间保持低调或寂静,仅在近距离相互通信和突发状况时鸣叫特定声音。
北岛垂耳鸦的鸣声比较柔和圆浑,不是南岛的那种“哇、哇”声。
【繁殖习性】
南岛垂耳鸦在12月至1月进入繁殖期,从10月便开始求偶。新生幼鸟通常出现在1月至2月之间,次年5月前已经完全成熟。繁殖巢筑于茂密的灌木丛或植被中,直径约40厘米、深度9厘米的浅杯状,内部铺垫柔软的草和苔藓。每窝产卵2至3枚,石色带有紫色和棕色斑点,平均大小为40.2毫米×27.5毫米,孵化由雌鸟单独负责,孵化期约为18天。
北岛垂耳鸦繁殖季节通常在11月到2月之间,其他时候若食物充足也可以扩大繁殖期。它们通过家庭单元进行繁殖,雌鸟独自负责处理卵的孵化问题,雄鸟则会负责食物供给直至雏鸟孵化后。
【外型辨识】
南岛垂耳鸦具有灰色体羽和黑色面具,嘴基部配有一对蓝橙相间的肉垂。面部被黑色面罩覆盖,从喙上方延伸至眼后方及下巴。尾巴深棕色,起伏有致;翅膀也主要为深蓝灰色,略带橄榄棕色。
北岛垂耳鸦具有典型的鸽形脸和雄性嘴部明显的钩状弯曲,可以打开破损的树皮寻找食物,而雌鸟则用长喙深挖内部以寻找昆虫幼体。
【保护状况】
南岛垂耳鸦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急剧下降,主要因为栖息地破坏、入侵物种捕食和竞争的加剧。因其稀少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需求,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CR,CRITICALLY ENDANGERED)。尽管许多原生栖息地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尚无足够的证据确认其生存现状。
北岛垂耳鸦也面临着数量收缩的问题。据推测,当前仅有小部分有效种群在分布区较广的地带生存,因为更多的种群遭到了食物短缺的捕食者的威胁。保护该项目旨在到2020年恢复1000对或更多的种群数量。
【地理分布】
南岛垂耳鸦分布于新西兰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周边小岛。
北岛垂耳鸦栖息在新西兰北岛和大堡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