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滨鹬
英文名:Great Knot
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
【简介】
大滨鹬(英文名:Great Knot,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属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小型涉禽。分布在从西伯利亚北部的繁殖地到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越冬地,其中包括中国东部沿岸的重要迁徙路径。
【外形特征】
成鸟长约26-30厘米,体重约115-261克。繁殖期时,上体布满灰褐色与栗红色斑点,头部、颈侧、前颈白色并带有黑色斑点。非繁殖期时,整个上体呈现淡灰褐色,下体变为白色,胸部和两胁具有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河口滩涂与沙洲,以及河流、湖泊岸边地带,迁徙过程中亦可见于开阔水域。依靠探柣深处的泥土获得软体动物与昆虫、昆虫幼虫为食。
【鸣叫特征】
大滨鹬的飞行叫声响亮而尖锐,常呈现“kweet-kweet”的哨子声音。
【繁殖习性】
大滨鹬在俄勒斯伯尼亚北部冻原地带繁殖,通常在多苔藓与植物聚集地带,巢穴为地面凹坑结构,内件填充枯草与苔藓以便安放4枚灰黄色、带有红褐色斑点的卵。繁殖期为每年的6月至8月。
【外型辨识】
区分于红腹滨鹬的特征包括体型较大、喙较长且更为浅色,胸部颜色更深,上体也拥有更多的斑点。
【物种区别】
无相关内容
【保护状况】
大滨鹬的全球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显著下降,在一些关键迁徙站点(如韩国的塞曼格姆湿地)观测数量锐减。2016年起,它被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EN),并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物种行列。由于其数量的持续减少,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分布】
大滨鹬的繁殖地点主要位于东北亚低北极和亚北极苔原地带。越冬区域则包括阿拉伯半岛南部沿海、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等。中国境内,它们主要迁徙经过吉林、辽宁、河北等省份,并在广东、海南等地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