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滨鹬
英文名:Red-necked Stint
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
【简介】
红颈滨鹬(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又称东方红颈滨鹬,是一种体型较小且细长的鹬类,主要生活在沿海和淡水湿地。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亚和澳大拉西亚迁飞路线(EAAF)上,包括西伯利亚北极沿岸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外形特征】
成鸟繁殖期内,头部和颈背呈鲜艳的橙色,翼上覆羽有金色调;而非繁殖期,体色变为灰褐色,下体较淡,多出白色。此外,这种鸟类的腿黑色、喙尖且长,脚趾无蹼,飞行时两翼长而显著,尾部棕色带有白色的尖端。
【生活习性】
栖息地: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北极地区的冻原地带和芦苇沼泽、湿地、海岸以及苔藓生长的岩石地带;迁徙期和非繁殖期则更倾向于常沿海滩、隐蔽的港湾、咸水淡水湖泊、潮间带进行活动。
食性:红颈滨鹬在湿地和软泥地上觅食,它们利用视觉捕获食物,包括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在非繁殖期内,它们可能会在被污染的水域进行觅食。
迁徙:每年4-5月由南向北迁徙,9-10月由北向南迁徙,也常组成大群并使用多个中途停歇地。主要迁徙路径贯穿北库页岛、西伯利亚东部、日本和东南亚,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地区,南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
【鸣叫特征】
飞行时发出高而尖锐的"kriteet"声,另有沙哑的“stit”声和叽叽喳喳的“chrit-chrit”声等。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6月至8月,它们在地面上筑巢,并通常一次产卵4枚,卵色为棕色,带有红色斑点,孵化期约21天。繁殖后雄鸟独自抚养幼鸟约16-17天左右,并直至幼鸟可以独立。
【保护状况】
目前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广,但在全球变暖和栖息地丧失的背景下,种群面临着下降的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于2023年1月将红颈滨鹬的保护级别调整为易危(VU)。
【地理分布】
红颈滨鹬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原地带,具体范围包括从泰梅尔半岛至楚科奇半岛和堪察加半岛北部。非繁殖期一般在印度东部、斯里兰卡、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以及新西兰、菲律宾和琉球群岛等地出现。它们偶尔作为迷鸟出现在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一些报告记录显示它们可以到达西阿拉斯加和爱尔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