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鹬
英文名:Spoon-billed Sandpiper
学名:Calidris pygmaea
【简介】
勺嘴鹬(英文名:Spoon-bill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pygmaea)是鸻形目滨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体重约29.5克,翼展32-38厘米。拥有独特的勺状喙尖。
【外形特征】
成年勺嘴鹬在繁殖季节,头顶和上体黑色带有褐色和淡红边缘,下体白色。非繁殖季时头部变得更苍白,有条纹和耳部黑斑。嘴端呈独特的扩宽铲状,眼周和耳后有细小的黑色线条。
【生活习性】
勺嘴鹬在繁殖季节喜欢栖息于北极冻原的湿地和近水草地;非繁殖时,则多出现在海滩、滩涂、泥泞的地面上,主要通过在水上和泥中扫动嘴边觅食,食物包括昆虫、甲壳类和其他微小无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勺嘴鹬发出柔和的'prreee'的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海岸冻原,繁殖期在6-7月,筑巢在草地和苔藓中,巢中有3-4枚淡褐色带斑点的卵。
【外型辨识】
其特征的嘴形容易与其它滨鹬区分开来,例如外观相似的红颈滨鹬,并且勺嘴鹬的头部颜色更深,下胸部带有红褐色延伸。
【保护状况】
勺嘴鹬目前数量极为稀少,全球数量不足100对,已被列为极危(CR)物种。自2011年英国启动紧急保护项目后,走势变得稳定些,已通过采集鸟蛋到英孵化等方式来增加物种数量。
【地理分布】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分布遍及泰国、缅甸、孟加拉国等地,记录显示也来到中国东部、台湾、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尤其是2022年9月25日于福建闽江口记录到勺嘴鹬,说明当地政府和专家正积极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截至上期(2023年),约保持在700-800只左右。这得益于国内外专家及公益组织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栖息地保护与公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