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百灵科 > 短嘴百灵属 > 红背歌百灵
红背歌百灵

红背歌百灵

英文名:Karoo Lark

学名:Calendulauda albescens

【简介】
红背歌百灵(英文名:Karoo Lark,学名:Calendulauda albescens),属于雀形目百灵科短嘴百灵属,主要分布于南非。这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面部图案和侧腹条纹著称。

【外形特征】
红背歌百灵的体长约为17厘米,雄鸟略大;体重范围在27至33克(雄鸟)和25至29克(雌鸟)。它拥有圆润的头部,但无冠,喙细长微弯,尾较长。其头顶至背部为灰色至棕色,并重叠暗色条纹;翼和尾深棕色,翼有窄淡色边,最外两根尾羽有淡色边缘;腹部白色,胸至腹上部有密集黑色条纹,侧腹条纹较窄。眼睛颜色为棕色,喙角质暗色,基部较浅,腿色偏粉角质。幼鸟上体羽毛尖端淡奶油色带暗棕色亚端斑,胸部条纹更圆且较模糊。不同亚种的上体颜色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
雄鸟的鸣叫一般是在空中展示或从显眼的栖木或地面发出,鸣唱由2至5个断续音符组成,随后是略带嗡嗡声的颤音。其声音为“tip tip tip zree trrrrr”,比同种其他成员更快更高,持续1至1.5秒,且鸣唱短,具有两部分组成的终端颤音。

【生活习性】
红背歌百灵生活于灌木丛和植被茂盛的沙丘,通常在沙质地面上,寻找沿海、干燥的芬布什和卡鲁灌木丛。它们避开岩石区,但在岩石露出的小沙地也会出现。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蚱蜢、毛虫、甲虫、白蚁、螳螂、蝽象、双翅目幼虫和蚂蚁;偶尔还会吃蜘蛛、蜗牛、种子、果实和花朵。觅食时它们会在地面挖掘或从植被中捕获昆虫,有时会利用非洲土豚挖掘的白蚁巢进行觅食。

【繁殖习性】
该种鸟的繁殖期通常在7月至11月,遇到干旱年份可能会停止繁殖。其领域性和一夫一妻制,雄鸟全年唱歌,春季繁殖季节更为频繁。雄鸟会在10至30米的高度进行较长的空中展示,展示沉重且颤动的飞行方式,有时还会拖着腿。雌鸟建造的巢为杯状,通常有部分或完整的穹顶和侧入口,铺有干草和其他植被,位于灌木或草丛底部的地面凹处。每窝产2至3枚卵,平均2.6枚,孵化期未知。雏鸟由双亲喂养昆虫,离巢前都不飞翔,寻找植被遮蔽;离巢期未知。

【外型辨识】
红背歌百灵与同属其他鸟类如巴氏歌百灵相比,体型较小,有着更重的侧腹条纹。巴氏歌百灵和沙丘歌百灵曾被认为是此物种的亚种,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独立种类。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红背歌百灵的保护状况被定为无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红背歌百灵主要栖息在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南非的内陆和沿海地区。作为中南部地区特有的物种,这种鸟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全球范围内其活动范围约为531,00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