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铁爪鹀
英文名:Smith's Longspur
学名:Calcarius pictus
【简介】
黄腹铁爪鹀(英文名:Smith's Longspur),学名为Calcarius pictus,是雀形目铁爪鹀科铁爪鹀属中的独特种类。该种由威廉·斯文森于1832年描述。黄腹铁爪鹀是一种单型物种,没有亚种分化。
【外形特征】
中等大小,体长约15-17厘米,体重约为20-32克。繁殖季节,雄鸟的腹部、颈背呈现深黄色至橙色,头部则有黑白相间的醒目光影;雌鸟及非繁殖期的雄鸟颜色较暗淡,不具备雄鸟的黑白图案特征。所有个体都具有长而尖细的喙,外侧两根尾羽近乎全白色。
【生活习性】
黄腹铁爪鹀主要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间也会取食昆虫等小动物。这种鸟类展现出了独特的多配偶制度:雌鸟会与1-3只雄鸟交配,而雄鸟也可以与多只雌鸟交配。雌鸟通常在地面的草丛中产下3至5枚卵,孵化和育雏由雌鸟独自进行。雄鸟虽然不守卫领地,但在交配期间会卫护雌鸟免受外来雄鸟的干扰。
【鸣叫特征】
黄腹铁爪鹀的鸣叫声干涩,类似雌鸟棕头牛鹂的声音但被缩短。它们在繁殖地形成宽泛的小型社群,并拥有独特的多配偶制社会繁殖系统。
【繁殖习性】
巢穴通常由雌鸟完成,位于地面附近的平坦、干燥地带。交配行为快速展开,每只鸟在繁殖期一个星期内可能达到350次交配。雌鸟首先进化进行交配,保持持续7至3天左右,然后与接下来的雄鸟交配1至6天,直到产卵完成前的最后一天。亲鸟需要喂养幼鸟2-3周直到其能够飞离巢穴。
【外型辨识】
黄腹铁爪鹀通过其独特的淡黄色羽毛、全白的翅尖、较大的翅膀、较长的尾羽以及各异的体型特征与其他铁爪鹀种类区别开来。与其他种类相比,尤以辅助雄鸟对雌鸟的严密守护与迅速高效的繁殖行为最为显著。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黄腹铁爪鹀当前被列为“无危”(LC),这基于其庞大的分布范围和稳定的数量。由于栖息地未受到显著破坏,种群规模庞大且未表现出任何减少的迹象,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地理分布】
黄腹铁爪鹀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的北极苔原地带,在冬季会迁徙至美国中南部的开阔草地区域,栖息于草地、平原田野及特定类型的机场田野。繁殖地则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东南部和加拿大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