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莺
英文名:Rufous Fieldwren
学名:Calamanthus campestris
【简介】
褐刺莺(学名:Calamanthus campestris),又称作Rufous Fieldwren,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中南部和东南部,乃至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周边区域。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型小巧,长度11.5至13.5厘米,重约14克。头部呈淡褐色,前额稍明,头顶有细微的深褐色条纹。颈后棕色,带有深色条纹;耳羽赤褐色,上体为灰褐色,可能带橄榄色,遍布宽阔的深褐色条纹;尾巴棕色至灰褐色,具宽广的黑色三带和狭窄的白色尖端;翼羽有淡白色尖端形成狭长的翼带;胸侧可能呈淡肉桂色,后腹部为黄色,腿呈灰色至粉灰。雌雄羽色相似,雄性通常稍大。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喙色可能有差异。
【生活习性】
褐刺莺栖息于盐灌木为主的稀树草原、灌木丛、草甸以及沙质平原、低矮山脉和咸水湿地等,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食用蜗牛和特定种子。它们通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形成小的家庭群落。
【鸣叫特征】
褐刺莺鸣叫清亮,多变,常发出‘chup-chup-wee-chup-wee’等声音,具体音调和节奏因地域有不同的变化。它们发出尖锐的‘chrr-r-r’声用作警报。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6月至4月间,与降雨量相关。观察记录显示,它们一年可能繁殖两次。褐刺莺为一夫一妻制,巢呈圆顶状,嵌入地面低矮植被下,由细干草或树皮材构造成的,通常产2至4枚蛋(平均每窝3枚)。每枚蛋大小约为浅棕红色,含有较大一端的暗斑。孵化期具体未知,由雌鸟负责,雏鸟期约为17天。
【外型辨识】
历史上褐刺莺曾被分类争议,是否应将C. campestris montanellus从该亚种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物种西方刺莺(Western Fieldwren),至今尚无定论。它与西地刺莺无地理重叠,但与怯地刺莺相比,后者有白色的翼斑且腿更暗。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收录在IUCN红皮书(2009年版)中,其保护状态定为低危(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中南部和东南部,包括南澳的Gawler山脉。在Dirk Hartog岛上,C. c. hartogi亚种面临特定地域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