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杜鹃
英文名:Moluccan Brush Cuckoo
学名:Cacomantis aeruginosus
【简介】
摩鹿加杜鹃,学名为Cacomantis aeruginosus,是隶属鹃形目杜鹃科的鸟类。其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包括Halmahera岛和Bacan岛。
【外形特征】
该鸟体长约为22至23厘米,体重在34克左右。雄性成鸟拥有均匀的深灰色上体、头部和喉部以及深赤褐色的下体。上体与低下体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上部属深橄榄褐色,而下部则呈现深赤褐色且没有条纹。翅膀为深绿褐色,尾部为黑色,带有白色尖端和白色至淡赤褐色的条纹。成鸟的下尾羽宽幅上带有棕色条纹和内网淡白边缘,而幼鸟的背部与翅膀有浅黄褐色和深棕色条纹,下体为白色并带有黑色条纹,尾部为深棕色且带有赤褐色的条纹。
【生活习性】
摩鹿加杜鹃偏好生活在印尼摩鹿加群岛的森林山区,特别是密集的林地环境。它们并不像刷状杜鹃那样适应开阔栖息地。摩鹿加杜鹃的自然栖息地主要覆盖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与山地森林。目前,森林的砍伐和退化现象使其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鸣叫特征】
摩鹿加杜鹃会持续整夜鸣叫,其鸣叫声通常由几十个到大约40个哨音组成,鸣叫的音调在歌曲的主歌部分保持恒定,而部分音调在歌曲开头部分会上升,最终形成一系列音量递增的高频率哨音。鸣叫通常从一个单一高音哨音开始,随后声音逐渐增强且音符间距缩短,最后过渡到一系列由快速哨音组成的高潮阶段。
【外型辨识】
摩鹿加杜鹃与刷状杜鹃主要区别在于栖息环境的偏好和外观上的差异。刷状杜鹃倾向于生活在更开阔的栖息地,而摩鹿加杜鹃更适应于密集林地。此外,摩鹿加杜鹃胸腹部的深赤褐色较刷状杜鹃更普遍。对比同域的C. variolosus infaustus,摩鹿加杜鹃体型较小,翅膀更短,尾巴较长,且上体更深橄榄褐色,下体更赤褐色,腿脚也呈现为黄色。
【保护状况】
摩鹿加杜鹃全球种群数量未知,但因栖息地的丧失而疑似减少。IUCN将其列为无危(LC),但heinrichi亚种极为罕见,成熟个体估计仅存6,000至15,000只。
【地理分布】
摩鹿加杜鹃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的北部和中部,包括Halmahera岛和Bacan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