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
英文名:Himalayan Buzzard
学名:Buteo refectus
【简介】
喜山鵟(学名:Buteo refectus),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邻近区域,包括尼泊尔、印度、中国南部和巴基斯坦等地区。
【外形特征】
体长45-53厘米。深色形态的上体呈暗褐色至赤褐色,腹部较为均匀,浅色形态则有棕色上体,腹部颜色不一,白色或带有明显的赤褐色斑点和条纹。飞行时展现出明显的黑色腕斑、腹部和尾部的深色带纹。虹膜深褐色或黄色,蜡膜、腿和脚为黄色。幼鸟则腹部有淡色条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阔地带,如田地、湿地、半山区森林和农地山坡,活动范围高可至尼泊尔的4300米。捕食鼠类、小型鸟类、蛇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采用从栖木上观察或悬停捕食的策略。
【鸣叫特征】
叫声较为响亮,通常被描述为“peee-ooo”,类似于欧亚鵟的叫声,但更为清晰且音调更高,时长较短。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每年4月至6月。在其范围内的开阔山地森林中建巢,巢建在悬崖边上的枯枝堆上。每窝产卵2到3个,雌雄共同参与孵卵,需要孵化28天,随后雏鸟会在40至45天的巢期进行食育。
【外型辨识】
喜山鵟外形上与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欧亚鵟极为相似,但比例上不如大鵟那么“鹰状”,‘裤子’更为分明深色;与普通鵟(Buteo buteo)相比,其‘裤子’颜色更深且翼缘更为显著。
【保护状况】
喜山鵟被列为无危(LC),处于稳定的数量水平。同时,被包含在CITES II附录内,由于该种与它近缘物种的识别混淆,保护状况难以精确估算。
【地理分布】
喜山鵟主要生活在跨喜马拉雅地区,包括尼泊尔、印度和中国云贵山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