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鵟鹰属 > 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

灰脸鵟鹰

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

学名:Butastur indicus

【简介】
灰脸鵟鹰(学名:Butastur indicus)为中型猛禽,是一种鹰科鵟鹰属的鸟类。它们在中国台湾被称为灰面鹫,并有其他别名如灰脸鹰、南路鹰、山后鸟等。这种鸟类体长约为39-46厘米,体重介于375-500克之间。主要繁殖区位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及朝鲜半岛,越冬区遍布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在中国常见于山地林边或空旷田野。

【外形特征】
成年灰脸鵟鹰上体呈暗棕褐色,翅膀覆羽颜色相似。尾羽为灰褐色。头部、胸部及颈部呈现出灰色,喉部白色,带有黑色髭纹和中线纹。背部和上翼均为棕色,腹部有棕色条纹。幼鸟上部颜色较浅并有棕色条纹,下部淡色分布着棕色条纹,面部为棕色。灰眼明亮,拥有宽阔的白色眉纹。

【鸣叫特征】
其主要叫声被描述为刺耳的口哨声,声音类似于“whick-awee”或“pik-wee”。

【生活习性】
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海拔1500米以下宽敞的林区。它飞行较为缓慢且沉重,喜好从树枝处捕食。灰脸鵟鹰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等为食,有时也会吃大型昆虫。

【繁殖习性】
每年春天从四月末至五月初迁往繁殖地,在九月末至十月初离开。在繁殖地通常三四月开始筑巢,由双方共同制作,孵化期为28—33天。幼鸟在33—41日后离巢。

【外型辨识】
与凤头蜂鹰相比,灰脸鵟鹰头部比例更大,翅膀更窄,翼下横带不显著。

【保护状况】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灰脸鵟鹰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灰脸鵟鹰广泛分布于亚洲。它们在繁殖期偏好栖息于山林地带,在秋冬季节则移居至开阔地带。在中国大陆,灰脸鵟鹰常见于沿海、东北、台湾等地,近年来因栖息地减少与狩猎行为,其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