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鸻
英文名:Eurasian Stone-curlew
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
【概述】
欧亚石鸻(学名:Burhinus oedicnemus),是石鸻科、石鸻属的一种中型水鸟,体型庞大,体长在40至46厘米之间,翼展约76至88厘米,重量约为290至535克。它以黄黑色的鸟喙、显著的黄色眼睛(类似护目镜)和黑白斑点的羽毛著称,在干旱开阔地带出没的涉禽中最为常见。其适应温带到热带区域,广泛分布于南欧、北非、中东至中亚,并常在春季迁徙至欧洲及亚洲的温带地区,冬季则迁至非洲。
【外形特征】
身长40-43厘米,体重290-535克,翼展76-88厘米。它展现出独特的羽毛色彩,即沙褐色带黑褐色纵纹的上体,腹部和臀部为白色,侧背和飞行翼纹的黑白相间更为显眼。头部有细致的条纹,眼周白色,眼上方有白线,眼周宽白环明显衬托黑色眼圈,缓下缘颌和喉部为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显著有黑条纹。其大而黄色的眼睛、厚实的黄腿,加上两类翅膀有显著黑白斑纹,是辨别它的关键特征。
【鸣叫特征】
欧亚石鸻主要于黄昏和夜间鸣叫,常常发出沙哑的“kurrr-leee”声音。形如牛鼻的bou-rhis及胫关节突起的oedike-neme的学名录入人类语言中。另外在展示飞行时,它会发出持续的哨音或嘶哑音。
【生活习性】
欧亚石鸻栖息于各类半干旱或干燥开阔地带、批光树林、稀疏植被的开阔区域、多石地面或者半荒漠环境。它夜行性且较小心谨慎,白天多临近起居隐蔽处。通常在黄昏、清晨以及夜晚觅食,主食包括各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和两栖类动物。
【繁殖习性】
白天它们在沙滩或沙地边缘掘洞作为巢穴,繁殖时间为3月至6月。一般一窝产两枚带非洲地理特色或黑色斑纹的浑圆鹅卵石状蛋,特质性孵化期25天左右,成对共同孵化。幼鸟在大约36-42天以后可离开巢穴自行觅食。
【外型辨识】
身长40-43厘米,体重290-535克,翼展76-88厘米。它展现出独特的羽毛色彩,即沙褐色带黑褐色纵纹的上体,腹部和臀部为白色,侧背和飞行翼纹的黑白相间更为显眼。头部有细致的条纹,眼周白色,眼上方有白线,眼周宽白环明显衬托黑色眼圈,缓下缘颌和喉部为白色。下体白色,胸部显著有黑条纹。其大而黄色的眼睛、厚实的黄腿,加上两类翅膀有显著黑白斑纹,是辨别它的关键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定,欧亚石鸻被列为无危物种(LC)。尽管如此,某些区域的石鸻数量受农业集中的影响有所减少。
【地理分布】
单看欧亚石鸻的分布极其广泛。它全年栖息在包括欧盟大多数地区、北非、中东以及中国新疆地区的所在区域。夏季它会迁至欧盟其他及亚洲中西部温带区域,冬季则迁飞到非洲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