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石鸻科 > 石鸻属 > 长尾石鸻
长尾石鸻

长尾石鸻

英文名:Bush Stone-curlew

学名:Burhinus grallarius

【简介】
长尾石鸻(英文名:Bush Stone-curlew,学名:Burhinus grallarius)属于鸻形目石鸻科石鸻属。这种鸟类夜间活跃,会发出一种独特且哀怨的叫声。

【外形特征】
体长在54至59厘米之间,雄鸟体重为580至860克,雌鸟为530至710克。两性鸟在外观上相似,但雌鸟体形略小一些。长尾石鸻的两腿修长,尾巴亦长,体型显得较为纤细。它们的上体羽毛呈现灰褐色或赤褐色的变型,伴有深色条纹;下体羽毛则较为斑驳,眼睛颜色从乳白色渐变为黄色。值得一提的是,其头部圆润且大,眼周皮肤为黑色;喙细长且全黑。

【鸣叫特征】
长尾石鸻多在黄昏与夜晚发声,叫声悲切。通常,这种叫声为双音节,类似于“wheee-hoo... wheee-hoo...”;有时它会以一种快速、尖锐的声音回应,例如“wee-whu-ho... wee-whu-ho...”。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林地边缘、空旷的草地、盐沼边缘、农村地区的开阔地带等,特别喜好地面有枯木或落叶覆盖的地方。长尾石鸻是夜行性鸟类,天黑后开始活动,主要捕食昆虫、软体动物、蜘蛛、两栖动物、小型爬行动物,偶尔也会吃一些种子。它们在明亮的月光下会特别活跃。

【繁殖习性】
春季是长尾石鸻的繁殖期,一般而言辽阔南部地区早于北部。它们采用一夫一妻制,并单独进行繁殖。雌雄轮流共同孵化巢中平均有2枚卵的卵,每枚卵孵化期约25天。幼鸟经过59天后可学会飞翔,在父母的照料下,直到约138天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与澳洲石鸻相比,长尾石鸻体型相对较小,颜色更偏向灰暗,并且它们更远离海岸生活。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它们的总体数量约为15万只,但自1940年代以来,在南澳大利亚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相反,在袋鼠岛,由于缺乏红狐的侵扰,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历史上,这种鸟在西南澳大利亚较为普遍,但是20世纪因被引入的红狐等外来物种的捕食以及其它一些人类活动如农业扩张导致数量大幅减少。

【地理分布】
长尾石鸻分布范围位于澳洲南部内陆地区(不含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的内陆区域。在澳大利亚东北部一些重要城市,如布里斯班、凯恩斯、汤斯维尔,它们是常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