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拟啄木鸟
英文名:Yellow-spotted Barbet
学名:Buccanodon duchaillui
【简介】
黄斑拟啄木鸟(学名:Buccanodon duchaillui),是一种属于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黄斑拟䴕属的中型鸟类。其主要分布于西非至东非,从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穿插至多哥,西南尼日利亚至肯尼亚西部,南至安哥拉北部的卡宾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部与坦桑尼亚西北部。
【外形特征】
黄斑拟啄木鸟体长约15.5至17厘米,体重30至50克。成鸟的身体为光泽的黑色,额头有一块橙红色的斑块,眼后有一条淡黄色的条纹,背部和腹部有黄色标记。黑色上胸至尾下覆羽有黄黑相间的条纹。幼鸟头部无红色,黄色和黑色部分显得较暗淡,眼周皮肤呈粉红色,喙显黄色或橙色,尖端较深。
【鸣叫特征】
该鸟有几种鸣叫方式:一种是快速而空洞的颤音,持续1.2至3秒,一分钟可达五首歌;另一种是缓慢而低沉的一系列呼叫声,由8至10个加速的‘poo-poo-poo...’音符组成。东部种群主要发出快速颤音;而西部种群则以缓慢呼叫声为主。
【生活习性】
该鸟类栖息在从低地到2250米海拔的森林中,包括老次生林、林地斑块、边缘地带、杂草丛生的空地和树木种植园。其主要食物为多种小果实,如Allophyllus、Ficus、Heisteria、Musanga和Vismia的果实,以及油棕果仁;此外,昆虫如白蚁和蜗牛也是其食物的一部分。它在树上攀爬,觅食果实或昆虫,偶尔会飞捕食物。通常在高度8至30米的区域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随地理区域的不同有所变化。例如,利比里亚、象牙海岸和加纳为8月至4月,尼日利亚为11月至3月和5月至6月,喀麦隆和加蓬可能全年繁殖,扎伊尔为2月至9月,乌干达和肯尼亚西部为8月至3月。求偶过程中,雄鸟会将自己呈现为蓬松球状,高举尾部,头部前倾往下指向,喙呈向下姿势,同时伴随着歌唱,随后恢复直立姿势。
【外型辨识】
黄斑拟啄木鸟与丝胸拟啄木鸟在体型、喙以及额头颜色方面有所区别,区别较为明显。黄斑拟啄木鸟较丝胸拟啄木鸟体型较小,喙也较小,其额头呈红色。存在两个亚种,其中西部亚种因其独特的鸣叫方式曾在上被描述为独立物种,但IOC暂时将其描述为其亚种。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价,该鸟的保护等级为LC(无危)。在某些地区如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Gola森林中较为常见,但森林碎片化的地区会减少其存在。对于利比里亚来说,其估计有30万对,密度超过10对/平方公里。该鸟出现在多个保护区中,如塞拉利昂的Gola森林保护区、象牙海岸的Taï森林国家公园、喀麦隆的Korup和Mount Kupé国家公园、乌干达的Kibale和Mount Elgon国家公园以及肯尼亚的Kakamega自然保护区。
【地理分布】
黄斑拟啄木鸟主要分布在西非至东非,从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穿插至多哥,西南尼日利亚至肯尼亚西部,南至安哥拉北部的卡宾达、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部与坦桑尼亚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