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沙雀
英文名:Mongolian Finch
学名:Bucanetes mongolicus
【简介】
蒙古沙雀(学名:Bucanetes mongolicus),为雀形目沙雀科的鸟类,俗称土红子。主要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外形特征】
蒙古沙雀属中等体型,体长14-15厘米,体重18-26克。头部较大且圆润,嘴短而厚实,呈现灰色至棕色色调。雄鸟头部和背部呈淡灰色至棕色,侧面略带粉红色,下体呈深玫瑰粉色,腹部白色。繁殖季节的翅膀上有明显白色和粉色条纹。非繁殖季节的雌鸟和雄鸟外表则较为相似,为淡灰棕色,下体灰白色,腰部和腹部边缘可能有淡粉色斑点。
【生活习性】
蒙古沙雀偏好干燥、多石的荒漠及半干旱灌木丛,包括山地斜坡、岩石堆、峡谷及砂石地。草原、开旷地及低矮灌木区亦为其常见栖息地。以小种子为主,也取食芽及嫩叶。多在地表或低植被间觅食,跳跃移动,常结群活动,尤其在非繁殖季节或早夏迁徙时,群体可多达50只以上。日出后与日落前进食最为频繁,寻找水源。
【鸣叫特征】
在繁殖季节,蒙古沙雀会从地面或岩石顶部发出缓慢起伏的鸣叫声,似“do-mi-sol-mi”或“towit-too whit-tu-tu-churrrh”,或是连续的鼻音。非繁殖期通常较为安静。
【繁殖习性】
蒙古沙雀在特定区域可进行筑巢与雏鸡培育。具体繁殖习性数据有限,但已知雏鸟食用绿色种子为主。
【外型辨识】
蒙古沙雀整体较为淡色调且嘴色浅淡,是识别的关键。
【物种区别】
蒙古沙雀往往被误解为朱雀等有相似特征的鸟类,但整体较为淡色调且嘴色浅淡,是识别的关键。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名录,蒙古沙雀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物种。然而,其种群在某些地区可能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中国大陆,该物种被列入了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保护名录。
【地理分布】
蒙古沙雀分布广泛的欧亚地区,如伊朗、俄罗斯南部至蒙古与中国北方(特别是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北等省份)。虽然总体没有濒危风险,但在局部区域其数量可能有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