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短翅莺
英文名:Barratt's Warbler
学名:Bradypterus barratti
【简介】
薮短翅莺(Bradypterus barratti),又名Barratt's Warbler,属于脊索动物门下的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下的今鸟亚纲、今颚总目的雀形目、蝗莺科的短翅莺属。其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的东南部,包括东部南非、莱索托、东部津巴布韦及邻近的莫桑比克西部。
【外形特征】
该鸟体型约15厘米,重量平均为15克,性别间外形相似。成鸟下体为巧克力棕色,头部至尾部带有赤褐色,具有深褐色的眼纹、颊部及耳羽,眉线灰黄色。上翼覆羽呈现赤褐色,初级飞羽为赤褐色,次级飞羽带有肉桂色外缘。喉咙和下巴黄白色,胸部和腹部中央为白色,两侧有灰色纵纹。眼睛呈榛色至深棕色,喙为黑色,腿和脚为深棕色。幼鸟特征尚不明,但通常尾巴较短且上体颜色更偏橄榄色,眉线和下体黄色。
【鸣叫特征】
薮短翅莺的歌声起始于高音节的“tik, tik, tik...”,随后音调逐渐降低并加速至颤音;警戒叫声为轻微的“chrr-chrr”。
【生活习性】
其栖息地主要在沿溪流的密集纠缠灌木丛中,包括蕨类植物和荆棘地带,以及种植园边缘的杜鹃花丛。在冬季,它可迁徙至东开普省的较低海拔地区,甚至靠近海岸。
【繁殖习性】
一夫一妻制,单独筑巢且具有领地性。巢通常由植物残屑、树枝、草和树叶构成,位于地面或底部枝干之间。繁殖期在津巴布韦为10月至12月,在夸祖鲁-纳塔尔省为9月至11月,在东开普省则为11月。每窝产卵2枚,卵为椭圆形,粉白色,带有棕色和灰色斑点。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有黄腹金鹃曾寄生此鸟巢的例子。
【外型辨识】
与灌丛短翅莺比较相似,但薮短翅莺的尾巴稍长,下体上有较少条纹。鸣叫的开头部分不如灌丛短翅莺更长、更响亮。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在南非温带地区的分布极为广泛,常见于合适的栖息地中。其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次生植被的小区域生存,故不受森林清除的影响。
【地理分布】
薮短翅莺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具体涵盖津巴布韦东部高地、莫桑比克、南非、莱索托及东开普省。历史上,它与喀麦隆短翅莺一度被认为是同种,但因明显的形态和声音差异,现已独立为一个物种。
【物种区别】
与灌丛短翅莺比较相似,但薮短翅莺的尾巴稍长,下体上有较少条纹。鸣叫的开头部分不如灌丛短翅莺更长、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