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短翅鸫
英文名:Lesser Shortwing
学名:Brachypteryx leucophris
【简介】
白喉短翅鸫(学名:Brachypteryx leucophris),属于雀形目鹟科短翅鸫属,是一种栖息于东南亚、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以及小巽他群岛多个岛屿上的小型鸟类。
【外形特征】
白喉短翅鸫体长约为11-13厘米,体重约12.5克。其体背呈现橄榄红棕色,并且常有一条白色眉纹。翅膀和尾部较为短小,胸前及两肋带有淡淡的褐色基调,腹部则为白色。喙色从黑色渐变为较浅的颜色,它的脚为粉色或暗紫肉色。年轻鸟的特征与成鸟有少许差异。
【生活习性】
白喉短翅鸫栖息在湿润的阔叶林灌木丛中,通常靠近溪流和峡谷。它们更倾向于独处或成对活动,并且繁殖期间也会筑巢活动。主要以昆虫等小动物为食。这些鸟对环境有极强依附性且行为较为羞怯。
【鸣叫特征】
白喉短翅鸫的鸣声独特,开始是单一音符的鸣叫,接着是一段短而响亮的高音颤鸣,不断加速并充满音乐感。这种鸣声在野外很容易被识别和听辨。
【繁殖习性】
白喉短翅鸫的繁殖时间根据不同地区和海拔高度而异,但通常集中在4月至7月这个时间段。鸟巢建造于矮竹或密丛中,结构紧凑呈穹顶状,口部侧面开启以便出入,内壁铺有柔软的材料。每窝产2-4个卵,孵化和育雏期的具体细节目前尚未详尽记录。
【外型辨识】
白喉短翅鸫与同属的栗背短翅鸫相比,明显区别在于面部和下体的色彩特征以及鸣叫声的独特性。这有助于识别不同种类的鸟类。
【保护状况】
白喉短翅鸫目前被视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白喉短翅鸫主要存在于喜马拉雅山至中国东部,以及东南亚的主要岛屿地区。在一些地区,它在不同海拔之上进行季节性迁徙,全年分布也因季节和环境条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