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鹈形目 > 鹮科 > 泽鹮属 > 肉垂鹮
肉垂鹮

肉垂鹮

英文名:Wattled Ibis

学名:Bostrychia carunculata

【简介】
肉垂鹮(英文名:Wattled Ibis,学名:Bostrychia carunculata)属于鹈形目鹮科泽鹮属的鸟类。这一物种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包括深棕色带有光泽的暗绿色羽毛、暗红色的喙和眼周环绕的白色环带。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喉部下方悬垂的一小片红色肉垂,长约20毫米,在飞行时它们翼上的黑白相间图案尤为突出。

【外形特征】
肉垂鹮的体长约在65至75厘米之间。它们全身覆盖着深棕色的羽毛,带有暗绿色的光泽。红色的喙,周围点缀着白色环带,使头部显得更加突出。它们的眼睛为红色,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力。成鸟比起幼鸟,不仅色彩鲜艳,而且颈下还悬挂有一个长约20毫米的红色肉垂,成为了其显著的标志。

【鸣叫特征】
肉垂鹮的叫声粗犷而响亮,起飞时经常被听到“kowrrr...kowrrr...”或“harrr...harrr..harrr..”这样的声音。此外,黎明时,这种鸟类会在栖息地内发出一系列咔哒声、嘶哑声、咕哝声和尖叫声等特有的鸣叫。

【生活习性】
肉垂鹮主要栖息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高地上,海拔1500至4100米的地域。它们偏好草地、沼泽、山地草原以及城市草坪等生态环境。常常以家庭小群体或单独出现,利用岩石悬崖、开阔地带、农田、橄榄树和杜松树的混交林作为栖息场所,主要以蠕虫、昆虫(包括成虫和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

【繁殖习性】
肉垂鹮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短雨季的3月至5月以及7月的主雨季,部分地区可能在12月的旱季开始繁殖。它们有群居繁殖的习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选择单独繁殖或者以不超过2-3对为单位的小群体繁殖。其巢穴多建立在岩石壁、树顶或建筑物边缘,由树枝和草茎构成,内层铺有柔软的植被,每窝产2-3枚蛋。孵化期结束后,雏鸟会以黑色或棕色的绒毛覆盖。

【外型辨识】
在与其他暗色鹮的对比中,肉垂鹮通过其翼上的白色斑块以及喉下悬挂的肉垂即可区分出来。幼鸟不仅外观相对暗淡,而且缺乏成年鸟那样的肉垂,这一点与成年鸟明显不同。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肉垂鹮被列为无危物种,表现出较高的生存适应性。尤其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巴勒山脉等地,它们的数量较多并且显示出良好的生存力。肉垂鹮已成功适应于人类居住区域,例如城市公园、种植着庄稼的农田等,并从家畜粪便等环境因素中获取食物,如甲虫在内饲育幼鸟。

【地理分布】
肉垂鹮主要栖息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高地上,尤其是海拔范围为1500至4100米的高山区,如巴勒山脉国家公园,甚至在城市环境中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