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波乐吸蜜鸟属 > 暗喉吸蜜鸟
暗喉吸蜜鸟

暗喉吸蜜鸟

英文名:Bridled Honeyeater

学名:Bolemoreus frenatus

【简介】
暗喉吸蜜鸟(英文名:Bridled Honeyeater,学名:Bolemoreus frenatu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波乐吸蜜鸟属的一种鸟类,栖息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

【外形特征】
这是一种中等至大型的灰褐色鸟类,全身大部分为深灰至黑色,头部和背部为深灰褐色。其面部具有独特的标志,包括白色眉纹和线形的眼后纹,以及中黄色的耳羽尖。颈部侧面有大片灰色斑块,下腹部颜色偏灰褐,厚实的下巴颜色稍暗,腹部中央颜色为白色。其尾部覆羽和翼下覆羽颜色较深。该物种的虹膜与眼眶环为蓝灰色,喙端为黑色,与明显的黄色基部形成鲜明对比。脚和腿呈现深灰或棕灰色。雄性与雌性在外观上相似,但雄性体型较大。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生活在300米以上高度的热带雨林,但在冬季时会迁徙至低海拔森林,甚至红树林区域。觅食行为主要集中在树冠层,偶有下层森林中的活动。平时它们会造访城镇、果园和种植园等人类活动区域觅食昆虫、花蜜及果实。

【鸣叫特征】
暗喉吸蜜鸟发出连续的颤音声,声调多变为先下降后上升或起落变换,带有特有的‘tchew-tchew-tchew’音调。同时,在觅食或防卫时会发出尖锐的单音或双音节叫声,如‘chaaarh’、‘we-are’及‘wachita-wachita’。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12月之间。它们构建的巢是一种杯状结构,由攀援植物的长茎和蕨类植物的茎等材料构成,内衬有细嫩植物纤维。巢建在藤蔓或寄生植物上,距地面0.9米至8米不等的高度。每次可产卵2枚。幼鸟孵化后,至少在离巢期一段时间内会持续接受母鸟喂食。

【外型辨识】
暗喉吸蜜鸟因其独特的面部标记:白色眼后纹和黄色耳羽尖,与同属下的其他物种(如Eungella吸蜜鸟 Bolemoreus leucogaster)区别开来。其分布区域更偏北,进一步帮助识别。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该物种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LC)等级,表明其数量和分布相对稳定,未受到显著威胁。

【地理分布】
暗喉吸蜜鸟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及红树林地带。具体范围覆盖从约克角半岛东南部至昆士兰东北部的部分区域,包括阿瑟顿高原及内陆的温莎地区以及一些沿海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