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须蚁鵙
英文名:White-bearded Antshrike
学名:Biatas nigropectus
【简介】
白须蚁鵙(学名:Biatas nigropectus),属于雀形目蚁鸟科,为中型蚁鸟。它们单型,形态独特,拥有长尾和短喙,主要栖息在南美洲东南部的茂密湿润森林下层,尤其偏爱竹林。
【外形特征】
白须蚁鵙体长约17至18厘米。两性异形明显,均有顶冠。雄鸟头部为黑色,额、顶及上颈黑色,眼周围有一圈淡白色的线条,颊部至喉部为白色,渐变为下颈浅黄色。上体呈红黄褐色,翅膀和尾部呈赤褐色。下喉与胸部为黑色,其余下体为土黄色。雌鸟的顶冠为红褐色,有显著的白色眉纹,喉与胸部没有黑色,背、翼和尾部的颜色与雄鸟相似。
【生活习性】
白须蚁鵙是主要生活在竹林内的专家,偏好常绿森林及成熟的次生林中的竹林,偶尔出现在封闭草原和次生林交汇处及阿劳卡里亚森林,但总以竹林作为栖息地。主要在500至1200米的海拔范围内活动,主要在森林下层和中间阶层中觅食。以昆虫、蜘蛛和种子为食,常以单独或成对形式活动,且参与觅食群。
【鸣叫特征】
叫声由连续7至8个哀婉悠长的哨音构成,音调起初升高然后下降。另一个特征是抱怨式的下滑音,时常成对重复或在更长的序列中规律而重复地演奏。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尚未确定,但在巴西通常发生在10月至12月期间。已揭示的巢穴为碗状平台,位于浓密的竹丛顶部,平台由枯竹叶和其他少量植物纤维构成。关于繁殖生物学的具体信息尚未完全了解。
【外型辨识】
雄鸟的黑顶冠与胸口相结合,配以白色项圈对比强烈。雌鸟具有红褐色项冠和明显的白色眉纹,咽喉与胸部也有显著区别。
【保护状况】
白须蚁鵙被归类为易危(VU)物种,依据IUCN的规定。该物种依赖竹林,特别是在Merostachys属的环境中。这种竹林的周期性局部死亡导致栖息地的不稳定,使其容易受损。适宜的大规模保护区及多种竹种的存在有助于维持健康种群。该物种主要存在于巴西的伊塔蒂亚亚国家公园、奥尔加山国家公园、迪森加诺州立公园和阿根廷的伊瓜苏国家公园等保护区域内。因此特别建议加强调查,了解其真实的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
该种分布于南美东南部,包括巴西东南部的大西洋森林低地生态区、阿根廷东北部以及巴拉圭东部。其栖息环境通常是茂密湿润的森林下层,尤其偏爱竹林。
【备注】
其对竹林的高度依赖性,使其在当前保护政策中容易被忽略,因为竹林通常不会与其他大西洋森林保护策略融合在一起。然而,印度洋热带雨林里的竹林多样性为其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