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冕鹤
英文名:Black Crowned Crane
学名:Balearica pavonina
【地理分布】
黑冠鹤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干旱大草原。分为两个亚种:Balearica pavonina pavonina 主要在西非,Balearica pavonina ceciliae 则主要分布在东非,特别是在苏丹数量较多。它们通常栖息在浅湿地和草甸,尤其在雨季时更为活跃。
【外形特征】
成年黑冠鹤体长约105厘米,体重3000至4000克,翅展可达180至200厘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螺旋状的金色羽冠,由一端呈白色、另一端呈棕色的刚毛形成,顶端呈黑色。成鸟的羽毛大多为深灰色至黑色,并且在翼下有明显的白色斑块,脸颊上有粉红色、白色斑点,以及红色的下颊斑。较幼年的黑冠鹤整体呈灰色,颈部和背部为棕色,虹膜为棕色。器两个亚种间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脸颊红色斑点的不同延伸程度和体型大小。
【生活习性】
黑冠鹤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湿草甸和耕地附近,喜欢浅水环境。在旱季,它们会聚集在大型永久湿地周围;雨季时则分散到孤立的临时湿地繁殖。黑冠鹤觅食时经常靠近牛羊群,因为这些区域昆虫丰富,它们主要以昆虫、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小型爬行动物以及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因其独特的行为,例如倾向于跟随人类一起移动,它们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在浅水和开阔土地上都能存活。
【鸣叫特征】
区别于灰冕鹤(Balearica regulorum)的体色、脸部色斑及飞行声音,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分。灰冕鹤的脸部斑纹相对较少,底色更深,且飞行中呼叫声更为尖锐且不同。
【繁殖习性】
配对通常于7月至10月间开始,但由于气候因素,这一过程有时会受到雨季的波动影响。繁殖行为上,黑冠鹤会在湿地边缘利用草和水生植物构建巢,是典型的双亲共同建设模型。每窝通常产2至3枚卵,孵化时间约为28至31天,双亲轮流孵卵,雏鸟孵化后不久即可跟随父母一起觅食。在出生60至100天后,幼鸟离开巢。
【外型辨识】
黑冠鹤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特征,不仅奉献给非洲草原一片生机,更成为自身生态环境的重要成员,需要我们共同加以注意和保护。
【保护状况】
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特别是农田扩展、水利建设以及非法贸易,黑冠鹤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伊鲁那自然保护组织(IUCN)在2016年将黑冠鹤的保护状况列为“易危”,但通过设立保护基金和设计严格的法律措施,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善。保护现状依然处于关注之中,特别是以苏丹等地区更为严重。对这种鸟类的长期生存而言,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至关重要。
【物种区别】
区别于灰冕鹤(Balearica regulorum)的体色、脸部色斑及飞行声音,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分。灰冕鹤的脸部斑纹相对较少,底色更深,且飞行中呼叫声更为尖锐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