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鹃隼
英文名:Pacific Baza
学名:Aviceda subcristata
【简介】
学名:Aviceda subcristata
英文名:Pacific Baza
分类:鹰形目鹰科鹃隼属中型猛禽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35-46厘米,重约259-448克。头部、颈部与胸部为灰蓝色;翅膀和背部分展现不同深浅的蓝色与灰色调;肩部有棕色羽毛装饰,翼下方也有可见。下腹部黑白相间,尾部呈现橘杏色,上覆羽为浅灰色,尾端有黑色宽边。其闪亮的黄色虹膜为关键识别标志之一。
【生活习性】
分布在热带雨林、湿地、郊区及园林等环境中,海拔高度可达1000米,偶见至高达1300米的地区。主要捕食昆虫、树蛙、小型鸟类和果实,有时也会在地面捕食蜥蜴和蚱蜢。一般通过在树冠层狩猎来获取食物。
【鸣叫特征】
繁殖期内,会反复发出高音的“ee-chu”声,第二音节较低。同时,还有高频的“hie-tie-tie-tie”、低沉的“hew-hew-hew”以及站立时发出的哨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9月至次年2月。雄鸟进行展示飞行等求偶行为,如鸽子般的波浪式飞行、侧面滑翔和旋转飞行。巢筑在树冠的树枝分叉处,由细枝搭建,内部铺满绿叶,离地面高度6-35米。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持续29至33天,幼鸟留下巢洞孵化时间约为32到35天。
【外型辨识】
通过其独特的黑色枕冠、黄色虹膜及黑白条纹的腹部特征,能区分于其他鹰科成员。相较于非洲鹃隼,唯一差异在于栖息区域的重叠性。
【保护状况】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北部与东部、新几内亚以及附近的沿岸岛屿如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主要分布区距海岸线不超过400公里,尤其偏爱北部和东部区域,属独有澳大利亚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