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鹃隼属 > 黑冠鹃隼
黑冠鹃隼

黑冠鹃隼

英文名:Black Baza

学名:Aviceda leuphotes

【简介】
黑冠鹃隼(学名:Aviceda leuphotes)为鹰科鹃隼属的一种中小型猛禽。该鸟以其独特的黑蓝冠羽和宽白胸带著称。

【外形特征】
黑冠鹃隼具有显著的蓝黑色冠羽,站立时冠羽通常垂直或倾斜。其外表多为黑色,胸部有宽阔的白色带,腹部带有锈红色边缘的白色横纹。雌雄体形相似,但雌鸟次级飞羽上的白色较少,腹部横纹更纤细。虹膜为紫红至棕红色,喙呈深蓝灰色,腿和脚为灰黑至蓝黑色。幼鸟较为暗淡,喉部有白色条纹,腹部斑纹偏棕色,次年才能达到成鸟羽色。

【鸣叫特征】
该鸟发出类似于颤抖的哨声,有过尖锐的鸥鸣和微弱的尖叫,全年都可听到,不仅限于繁殖季节。

【生活习性】
黑冠鹃隼偏好栖息于热带开放的落叶或常绿森林,包括次生林和竹林区,尤其是靠近开阔地和宽广溪流的生境。繁殖海拔范围从地面至1500米。迁徙期间和非繁殖时期,黑冠鹃隼可出现在红树林、果园、乡村花园和稻田上空。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3月至6月,巢筑筑于高大的树木顶端,由细小的树枝、草、纤维以及绿色树叶构成。通常每窝产蛋数为2-3枚,孵化期约为26-27天,双亲共同承担孵化和育雏职责。雏鸟需大约29天后方能离巢。

【外型辨识】
黑冠鹃隼与黑脸鹃鵙及白翅鹊外形类似,但可以通过独特的黑白配色与显著冠羽区别开来。不同亚种间存在体型、上体白色及栗色分布上的细微差异。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但实际种群正面临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黑冠鹃隼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于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地理分布】
黑冠鹃隼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部分区域。中国分布情况包括四川、云南为留鸟,其他地区则为夏候鸟。在中国四川、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地有发现记录。

2022年3月,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意外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鹃隼,总数已更新至61种。2024年8月,苏州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又记录到了这一新鸟种的出现。